以学为本——现代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

时间:2022-04-16 10:59:06

以学为本——现代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

1 以学为本的意义及内涵

在近一轮课程改革推行10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国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点”究竟是什么?其新的价值取向又该如何定位?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现代课堂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全新问题。课程的实施在课堂,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我们认为,“以学为本”已然成为现代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旋律。

“以学为本”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也是一种现代课程理念,它是现代课堂文化新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它强调充分尊重作为生命主体的每一位学生,提倡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解放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主、快乐、高效的学习。“以学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会学为本,以发展为本。因为学生才是主人公,学习才是头等事,会学才是真本领,发展才是硬道理。

其实,近几年来,“以学为本”已经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课程改革的新话题,只不过各地的提法和口号不同而已。然而,仅有科学的提法和响亮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为课堂的教学行为,将科学的教学理念内化成教师的文化自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研究“以学为本”的基本内涵和课堂实践,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坚持“以学为本”,首先必须坚持“两个充分而有效”:一是充分而有效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个体自学);二是充分而有效的合作交流。同时还必须实现“四个变……为”即变以教为本,学服从教,为坚持以学为本,实行先学后教;变编写教案,照本宣科,为充分了解学情,科学设计学案;变教得辛苦,学得沉重,为教得生动有趣,学得活跃有效;变教师传授,教会知识,为学生自能通解,达到终身会学。

2 个体自学——以学为本的基本要求

2.1 “自学”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一贯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研究探索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1]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2]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发现学习”也主张学习者应通过自身的探究而得出学习的结论。因此,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建构意义从而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较之被动接受性的学习,印象会更深刻,体悟会更真切,效果会更明显。有关研究表明,就中小学生而言,教材中80%以上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理解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学的能力和愿望。由此可见,“自学”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需求。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就应该遵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3]

2.2 个体自学的主要特征

一是自主性——有自学的时间空间。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不放心不放手,往往用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而要体现自主性,课堂上就必须留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自能性——有自学的主观意愿。其实,安排学生自学是最容易的事,问题是自学应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有了主观意愿,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好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三是自为性——有自学的把控能力。一般来讲,学生的年龄段越低,其学习的自觉性就可能越差,教师要将导学的功夫花在如何让学生形成自学的把控能力上。四是独立性——独学个动,静心思考,自疑自解。没有独立性就谈不上自学,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好的自学效果。五是实践性——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积极的学习实践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性”应是学生自学最为积极的意义所在,因为它不再是让大多数学生或只当听众配角,或一味被动答问。

2.3 小学生自学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上

中小学生的自学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依靠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家庭学习,课堂上只有交流展示;二是某篇课文或某一内容的学习,前一节课以自学为主,后一节课以交流展示为主;三是每一节课都有学生的充分自学和交流展示。以上三种方式的采用,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安排,不能不看对象一刀切。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自学的相当一部分时空可以依靠课外。而小学生虽也提倡课外自学,但却不宜一味依靠课外。因此,小学生的自学,还是应该多采用上述第三种方式。

2.4 自学能力需要着力训练和培养

学生的自学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而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训练与培养才能形成。因此,在学生的自学方面,仅仅只是给足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上下功夫,花气力,作探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确定目标,防止自学的盲目无的。学生的每一次自学,教师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的自学有任务,有方向,有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期求。第二,提示方法,克服自学的散乱无序。自学前学法的提示尤为重要,只有明示了方法,学生的学习才有抓手和凭借,才有清晰的学路。第三,把握学情,杜绝自学的徒劳无功。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最好能靠近学生,俯身侧耳,全面关注,及时提醒纠偏,鼓动激励。

3 合作交流——以学为本的重要方式

3.1 合作交流的多种形态

合作交流的三种类型。一是个动过程中的随时互动。这种互动合作的特点是灵活随意和短时性,且合作具有自主性,不需要由教师统一安排。这样可以使个体学习更为顺畅有效。二是充分自学之后的集中讨论交流。这应该是合作学习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充分自学之后,学困生质疑请教需要合作,优等生分享收获需要合作,组员们沟通统一需要合作。三是对重难点问题的即时合作解答。这种合作往往在学生汇报展示或教师导学、检视时进行,其特点是“短平快”,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攻坚克难。

合作交流的组合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和程式化,对于“合作”概念的理解也应尽量宽泛些。有不少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往往只有四人小组一种形式。其实,除了四人小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或同座互学,或六人八人大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等。当然,我们不能单纯追求方式的多样化,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相关问题来灵活确定如何组合。

提倡自主性合作。所谓“自主性合作”,是指合作学习不由教师安排和提示,完全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发地组合。除了个动过程中的随时互动之外,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后期时段里主动地进行同伴互学或小组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更具有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合作交流要考虑必要性和实效性

与个体自学一样,合作交流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需求。在合作学习方面,我们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应该考虑其必要性、适切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导学时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需要合作?凡依靠自学已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需要请教他人和发挥群体智慧才能学好的内容,便可合作学习。第二,什么样的问题更具有合作价值?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一起研讨相互启迪的问题才最有意义。第三,如何把握合作的最佳时机?合作应根据学习的进展、问题的生成、当时的学情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最好的火候和最佳的时机。第四,合作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要善于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问题的难易程度、合作的实际效果等来确定合作的时间,使之恰到好处。

3.3 合作交流需要引导与促进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技能,同样需要训练与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合作的技能,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性。一是明示目标,引导合作。不论什么内容什么问题的合作,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定位,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因合作而成功的喜悦。二是教给方法,训练合作。包括小组长如何发挥牵头引领的作用,如何既充分发表意见又能尽快统一认识,如何有效帮扶学困同伴;还包括提示相关合作内容的学习思路、小组展示汇报的方式技巧等等。三是多元评价,激励合作。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和展示汇报的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包括本组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当然,评价应以肯定与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合作的信心与热情。

4 享受学习——以学为本的价值追求

我们提倡以学为本,追求学生自主、快乐、高效的学习境界,学生的“乐学”问题至关重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内容,享受学习过程,应该成为现代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更是我们坚持以学为本的价值追求。因此,这是当今课堂应该着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4.1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美、趣、“神”

传统教学中的激趣,往往停留在形式和层面,因此学生的兴趣是短时的浅层的。如何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趣呢?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习内容方面来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志趣,即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本身的激趣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感觉”,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具体地讲,文科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故事、情感之美。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可想方设法让学生欣赏课文美,品味语言美,感受诵读美,体验情感美。理科的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数”“图”“题”等的无穷变幻和美妙神奇。如数学学科中的“图示”“看图找关系”等教学内容,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关系,通过图示往往能一目了然,使学生豁然开朗;许多生活中难以理解的事物和现象,通过“图”则可以直观而清楚地显现,如用图来表示时间与空间、时间(空间)与声音的关系等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图的神奇和数学的魅力。

4.2 启迪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惬意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师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将每一个学习环节和每一项学习活动都当作快乐的事情。一是将个体自学当乐事。让学生明白自学不受干扰,主动随意,轻松灵活。还要启迪学生树立这样的概念:“我的自学我做主”“我的时间我珍惜”“我为自己能学懂这个问题而骄傲”。二是将合作交流当乐事。其实,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喜欢合作交流的,因为这一学习方式环境宽松,气氛活跃,或互教,或共学,或讨论,或争辩,学生自然乐在其中。三是将发言倾听当乐事。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发言既是汇报学习所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表现”,因为人人都可以讲出与众不同的高见来。倾听老师的讲解、提示、小结等可以使自己豁然开朗,倾听同伴高水平的发言是最好的欣赏学习,而倾听并纠正补充质量较差的发言也可以使自己获得“点石成金”的惬意。

4.3 让作业成为学生轻松便捷的学习活动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这已是我国基础教育延续数十年的顽症。我们提倡以学为本,就必须根治这一顽症。在作业改革方面,首先,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赋予练习与作业全新的内涵:作业(练习)不再是一味抄写的书面练习,不再是机械呆板的重复劳动,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业负担。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轻松便捷的学习活动和活跃有趣的课堂享受。其次,拓展课堂作业的形式与种类。除了书面练习之外,根据落实基础,训练技能的目标要求,可以多进行一些口头练习、读悟练习、视屏练习和实践练习。尤其是视屏练习,直观便捷“短平快”,它将是作业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点。第三,改变课堂作业的操作模式。提倡教中渗透,学时整合,口笔并用,教练一体,课内完成。

在书面作业方面,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练习“多”“杂”“烂”的题型和内容。要在设题上大胆改革,坚持少而精、新而趣、活而巧的原则。要在动笔练习和动脑练习的“结合点”上寻求突破:让学生勤于动脑,精于动笔;复杂化动脑,简单化动笔;综合性动脑,单项性动笔;画龙式动脑,点睛式动笔。

需要说明的是,坚持以学为本,并不是忽视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在提倡学生充分自学与合作交流的当今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学为本背景下的教师主导,应该有别于传统意义,其主导作用不再是过之为“一味牵引”,而应主要体现在激趣、导向、示法、检视、强化等方面。此当另论。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第二卷第二期,1919.10.

[2] 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欧阳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7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上一篇:静默阅读——留驻思维的痕迹与精彩 下一篇: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