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4-16 07:57:59

普通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中国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通过分析中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多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中国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本科院校;创新人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6-02

通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 实用型三种类型。一般而言,介于名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 学创结合。目前,不论是政府发展规划还是教育界,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笔者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一、创新、创造、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

国外经济学界认为,创新是一种基于对事物本质的认知,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并一定要为经济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活动。今天,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始于1995年,欧盟在《创新绿皮书》中定义创新为:“在经济和社会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国内多数学者形成的共识是:创新表现为新颖性、价值性、变革性、目的性、超前性、时间性、可持续性等。

日本学者认为,创造就是解决问题,进行组合,发现新思维,发展新理论。在国内,学者们对创造的认识也趋于形成共识,温寒江等认为:创造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首创的、独创的。凡是创造就意味着是前所未有的成果,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或原样模仿;二是必须对社会有意义或有用,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创新和创造总体上可以通用,但创新更强调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基于创新基础的创新人才的定义,在国内,有学者从创新的部分素质角度进行界定,有学者从一般素质角度进行界定,还有学者从创新成果方面进行界定,也有结合这些方面进行界定,但总体上尚未形成一致的概念,这里,我们将创新人才定义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为企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二、目前,中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一直以来,中国高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闭卷笔试高考成绩,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强调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显著缺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习惯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而且习惯于标准答案,一旦让他们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对某个问题深入思考时,他们会觉得难度很大,压力很大。

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模式单一。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对基础教育本身关注不够,忽视了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培养模式单一,虽然有很多学校已经实行学分制,但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选择等方面,还是需要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教学组织、实习、实践活动整齐划一,管理过程强调共性,缺乏灵活性。

3.教学方法单一、管理和评价制度教条。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过程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围绕讲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以及评优、评先进等工作中,仍以学生课程笔试成绩为主,在对教师的工作量统计中,实验、实习等部分的工作量计算系数低于理论工作量,造成教师、学生轻视实验、实习、实践等活动,使得学生实践训练不足,动手能力差。

三、中国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师方面,对教师工作评价时,要鼓励教师采用讨论、案例研究、模拟现实、让学生独立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具有启发性。在学生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中包括了诸多内容,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情况等。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比如哈佛大学,课堂发言质量的比重占总成绩的25%~50%,提高课堂发言质量在评分中的比重,重视学生给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问题都由学生主导,在课堂中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学习环境和氛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勤动脑筋的学习习惯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多种培养模式。合理的培养方案、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普通本科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完善课程体系。并且,根据专业需要,提高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社会适应性。实施多种培养模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实践教学和考核当中,比如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企业形成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和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企业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再比如,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想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还有,许多高校进行国际间的联合培养,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模式,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能否有意识地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网络技术日益发达,许多资源都可以在网上共享,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学习、借鉴同行的经验,对所授课程进行创新。在课程创新的同时,专业负责人根据需要,可以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使得若干学科间相似或共同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学科内容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专业知识。第二,提高实验、实习和实践在工作量统计中的系数,至少让实践工作量和理论工作量一样的系数,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关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设置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有相应的单元练习题,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正确与否,比如经济管理类课程,许多问题没有绝对正确、唯一不变的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形成正反方进行辩论,从已有的想法中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结论

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中国在世界社会、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国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铁成.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长春:吉林大学,2003.

[2] 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3] 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4]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5]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6] 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以本科术科类专业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7] Robert Crocker,AlexnUsher.Innovational and Differentiation in Canada’s Post-Secondary Instituations[C],June 2006.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Ordinary University

ZHU Hong-yu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At this stage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major strategic task in China,and many talents comes from university.Through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ordinary colleges,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study habits,thinking independently,optimizing program,improving curriculum,and soon.

Key words:ordinary university;innovative talents;problem;countermeasure

上一篇:新形势下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困境探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