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中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时间:2022-04-16 06:50:24

探索未来中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摘 要 工业设计作为我国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270多所。可是近年我国工业设计人才短缺的情况却迟迟没有缓解,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很少。究其根源,我国设计教育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现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走向的分析,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及研究入手点,具体的课程体系,还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不同培养方向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设计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1.1盲目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模仿性很强。世界各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溯本逐源,大多师承包豪斯。而我国尤甚,没有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等课程。仅仅停留在包豪斯著名的“三大构成”以及延伸课程,而没有掌握包豪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心思想。

1.2与企业需求相左的“中庸”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中庸”,没有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导致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无法找到准确定位,无法给企业带来价值。所谓“中庸”是指课程体系主要次要不分,课时与课程要求大同小异,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基础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提高。

1.3师资设置改革的落后

教师作为学生所学知识的最根本源泉,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目前的教师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典型的现象就是现行教师资格认定门槛的限制,阻碍着从企业和社会广纳贤才的多元渠道。另外,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由绘画、工程机械、服装设计甚至是材料专业改行而来,缺乏对工业设计的全面了解以及教学理念的把握,出现了一些高校只能按师资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局面。

2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建立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不同、侧重研究方向不同、教学理念不同势必会使各高校建立一套不同于他人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而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鲜有旗帜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仅有的一些以轨道交通为研究方向的高校也只是依托于该校人才输出的专业领域,并不是经过严密探索研究的结果。“特色”的研究理论根据是很复杂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纵向研究: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南方与北方、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与轻工业发达的地区等等,都会使工业设计的教学方向不同。 横向研究:本校的师资侧重的研究方向、教学设备的重点建设等等,也是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的依据。

2.2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建立“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这种大一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大规模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却始终没有真正培养出非常职业化的设计人才,尤其是当代中国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的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等。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倾向,这种院校与企业的设计人才资源 “命运共同体”是应当推崇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玩具设计专业、汽车设计专业、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等,并在集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外,加开不同职业化的选修课程,这样细化、职业化的专业区分,使得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一种最初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展起来的,称作PBL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起来。P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个性是根本,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真理”讲解和传授,注重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概念;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2.3进行教师管理机制、综合素质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创新

随着企业对员工综合性知识、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不得不涉猎更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汲取实际经验。传统单一的专业教学正在逐步被综合知识教学所代替,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就需要高校对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提出的“课程环”构想,这个构想十分适用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必须牢固掌握的技能,即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个基础课程的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3结论

改革创新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打破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打破纯课堂教学思路,摒弃“拿来主义”,顺应时代潮流,从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紧抓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人们所盼、企业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 杨向东.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纵横[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高明伟,金星,杨文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J].装饰,2007(3).

[4] 埃德温・M・布里奇斯,菲利普・海林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培养幼师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下一篇: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