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军伊拉克后美国对伊政策走向

时间:2022-04-15 11:01:41

撤军伊拉克后美国对伊政策走向

摘要:2011年12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标志着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战争结束后,美国将采取什么样的伊拉克政策,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美国; 撤军; 伊拉克政策

Abstract: on December 18, 2011,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defense signed in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tower, marking the formal end of the Iraq war. After the war, the United States will take what kind of Iraq policy, becomes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problems.

Keywords: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awal; Iraq policy

中图分类号:D0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2003年3月20日到2011年12月18日,伊拉克战争持续了将近九年。在这九年中,大约有4500名美国士兵死亡,3万多人负伤,军费耗资7630亿美元。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超过10万名伊拉克人在战争中丧生,约450万民众沦为难民,战争给经济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美军的最后撤退似乎给伊拉克民众带来了开始新生活的曙光,但伊拉克国内局势却不容乐观。美军于2011年12月18日撤离,伊拉克政坛19日的动荡就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据路透社报导,伊拉克政府于12月19日对副总统发出逮捕令,这位逃亡领袖随即宣布支持三个逊尼派省份独立,拉开了上层派系之争的序幕;另据美联社报导,巴格达于12月22日发生连环爆炸袭击,造成200余人伤亡,为近几个月来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一次,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这两大事件,即使分别发生都足以沉重打击脆弱的伊拉克政府,何况同时发生,因而对执政联盟“构成了解体威胁”,引起国家领导层和社会因宗教派系与族群的不同而分裂,国际社会怀疑伊拉克能否作为一个国家继续存在下去。

在此背景下,美国将采取什么样的伊拉克政策,它还会不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伊拉克施加影响,一时间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

一、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美国的对外政策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体现,即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美国对伊政策的走向也是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制订的。那么,如果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方面分析美国在战争中得到的利益,就能比较客观地推断美国在未来的伊拉克政策。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土耳其、伊朗、叙利亚、约旦、沙特、科威特接壤,东南濒波斯湾。石油工业是伊拉克经济的主要支柱。2010年10月伊石油部长称已探明储量1431亿桶,跃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1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位。由此可见,伊拉克不但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更有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伊拉克所在的中东地区,更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中心区域,油气储量丰富,并拥有苏伊士运河这一海上航运枢纽,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国家安全、经济利益、自由民主价值观、全球领导地位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四个层面,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由此可见,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利益早有图谋,希望能够控制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同时将该地区作为其扩展全球霸权的海外基地。那么,为什么美国要选择伊拉克作为切入点,发动这场战争呢?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首先,控制油气资源。二战之后,美国领导西方世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秩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一体系解体后,美国便将美元与石油挂钩,油价直接影响着世界范围的经济稳定和金融秩序。上文已经提到过,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已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天然气资源居世界第十,如此丰厚的储量,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其次,政治层面的考虑。伊朗是中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大国。以前的巴列维王朝是亲美政府,霍梅尼革命之后伊朗便成为坚定的反美派。伊朗是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国家,它希望团结周边国家的什叶派穆斯林,建立像伊朗一样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伊朗周边国家则大多是逊尼派为主,这就容易产生政治和宗教上的摩擦。此外,伊朗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展本国的核技术,并于近几年频繁展示军事实力,在中东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动荡。美国希望能重塑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如:加大对伊斯兰世界的外交力度,一改往日偏袒以色列的做法,敦促巴以和谈进程等。但如果存在伊朗这样一个“输出革命”的国家,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武力威慑对伊朗进行警告,以维持美国在中东的霸权秩序。

第三,经济层面的考虑。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欧洲的游资迅速涌入美国,为的就是找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避免因战争受到损失。这给了美国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日益加深,欧元圈成为在经济上同美国抗衡的一大对手。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美国不可能通过非常手段对欧元圈施加影响,使其资金流入美国,但战争却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中东很多国家的财富都掌握在政要、地方酋长手中,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必然会为自己的财富寻求安全的投资环境。欧元圈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欧洲离中东太近,他们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于是美国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发动战争必然会拉动军工企业的发展。以雷神公司为例,每次发动对外军事行动,它的股票都会上涨,这也从侧面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

出于以上三点考虑,美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伊拉克战争。而“9.11事件”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诚然,伊拉克战争也存在反恐的因素,但同经济和政治利益比起来,反恐就要退居其次了。美国希望通过伊拉克战争,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加强其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损失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后果并非如美国预料的那样,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上,战争给美国乃至整个中东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美国而言,战争持续了近9年时间,这期间美军的人员伤亡、军费支出以及因战争导致的国内舆论普遍不满等问题,都使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下降。而奥巴马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急于从伊拉克脱身,希望为新一轮的总统大选营造声势,挽回民众的信任。

对伊拉克而言,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场灾难。首先,战争造成了无数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民陷入恐慌之中,反美情绪迅速蔓延,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整个伊拉克社会动荡不安。其次,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为消除萨达姆政权的影响而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国家机器,不仅解散了伊拉克军队和警察,还将伊拉克政府从头到脚大换血。战后美国扶植的几届伊拉克政府虽经选举产生,但政府内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就重大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削弱了执政能力,更难以代表伊拉克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的广泛利益,因此缺乏广泛的支持。国家机器的实质缺失和政府工作的不力,致使伊拉克陷入暴力漩涡难以自拔,民族和解更无从谈起。此外,美国为了建立所谓的“中东民主样板”,将原本中央集权的国家转变为所谓的“西方式的民主”国家,这种转变使伊拉克内部尖锐的教派和民族矛盾充分显现出来,导致伊拉克三大主要力量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预,使伊拉克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地区。再次,对整个中东地区而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中东很有可能陷入长期的不安和动荡。伊拉克国内的什叶派势力与伊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伊拉克的什叶派掌权,有助于在伊斯兰教中只占 15%左右的什叶派势力在中东得到扩张,并且在与伊拉克的关系上更有利于伊朗的控制。接手伊拉克政权什叶派穆斯林以及其库尔德盟友中,有许多人曾流亡伊朗,迄今还与伊朗在宗教、文化和语言上保持着牢固的联系。伊拉克什叶派的崛起,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同时,伊拉克在解决阿以冲突、库尔德问题上都有重要作用。现今的伊拉克面临重组,其政治与宗教政策的重新定位,必然会对中东地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局面,是美国所不希望看到的。

三、对伊政策走向

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美国断然不可能就这样放弃在伊拉克的利益和影响力。美军从伊拉克撤离后,美国在伊留下了庞大的外交队伍。它在巴格达建立的大使馆占地0.44平方公里,相当于梵蒂冈城大小,使馆内总计有人员约1.5万人,其中外交人员1000人,还有数千名安保公司雇员。还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未来将再出资雇佣5000名安保人员驻防美国驻伊大使馆。这意味着,未来使馆内武装人员将接近万人规模,且这些安保人员大多为美国复员军人,这本身就已经是一支很强的战斗力量。这样一个城中之城,不禁让人联想,美国必然要早将来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影响伊拉克政局。

通过前文的分析,美国在未来可能采取的对伊政策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扶植逊尼派上台执政。2010年3月举行的伊拉克大选是战后第二次选举,前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曾一度领先。阿拉维代表了伊拉克北部和西部的逊尼派力量。但随着南部巴士拉、卡尔巴拉和济加尔等什叶派省份的加入,马利基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后来居上,成功当选总理。马利基本人属于什叶派,早年曾经在伊朗和叙利亚生活过,他的上台是伊朗和叙利亚都乐于见到的结果。什叶派当政的伊朗对伊拉克政局本身就有很强的影响力,马利基又有在伊朗的生活经历,因此不排除他上台后会有向伊朗靠拢的可能性。如果伊朗和伊拉克走到一起,以伊朗的强硬反美作风,必然不容许美国再继续控制伊拉克,那么美国付出如此巨大代价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等于没有任何成果,这是美国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必然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促使什叶派势力从内部瓦解,从而扶植逊尼派上台执政。

其次,扶植北部库尔德地区自治,加深伊拉克的分裂状态。库尔德地区包括伊拉克北部的苏莱曼尼亚等三个自治省在内,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农牧产品丰富,有“谷仓”之称。库尔德人一直有很强的民族独立意识,1991年5月,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人以保护库尔德人为由,在该地区设立禁飞区,从此库尔德地区实现了自治。该地区也与美国保持了良好关系,自治政府的领导人也曾多次宣称,不会忘记美国的帮助。在当前伊拉克乱局背景下,美国加强同库尔德地区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可以加深伊拉克国内的分裂状况,为日后重新干涉伊拉克局势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美国可以取得在该地区的能源优势。2010年,美国的马拉松石油公司已经同库尔德地区政府签订了石油勘探协议,拿到了四个区块的勘探权。

再次,加强对伊朗和叙利亚的干涉,威慑伊拉克当局。这两个国家都是什叶派当政,美国一方面加强对叙利亚当局的压力,试图促成巴沙尔下台,推动逊尼派走到台前,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大选过后,新总统必然会针对伊朗最近频繁的武力展示有所反应,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伊核问题谈判。伊核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问题,面对内贾德的强硬态度,美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但如果它能成功促使巴沙尔下台,左右叙利亚局势,这对伊拉克新政府也是一个警告和威慑:美国对中东地区仍有强大的干预能力,不要触碰美国的底线。

总而言之,美国的撤军是暂时的、表象性质的,它并没有放弃对伊拉克,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控制意图。正如一位伊拉克学者指出的:一个自相残杀、形不成合力的伊拉克,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只有这样的伊拉克,才会为美国提供一个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机重返伊拉克。

参考文献:

[1] 刘会清,韩志斌:《霸权诱惑与战争泥潭的宿命——美国“退出伊拉克战略”评析》,【J】《西亚非洲》,2007年11月

[2] 金良祥:《美国撤兵伊拉克、增兵阿富汗政策探析》,【J】《当代世界》,2009年8月

[3] 李荣,田文林:《伊拉克国际石油合作环境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10月

[4] 李国富:《展望2009年伊拉克安全局势》,【J】《当代世界》,2009年5月

[5] 袁征:《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的思考与启示》,【J】《当代世界》,2010年10月

[6] 田文林:《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析房屋建筑工程渗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