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原”蓝图

时间:2022-04-15 04:33:49

太原城展露新颜

轰轰烈烈的道路改造工程,点燃了太原人的激情,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太原的改造不只在修路上,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造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呈现给人们一个崭新的太原。

河西蜕变

自古以来,汾河将太原隔成两半,两岸的发展也就走上不同的路,河东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领先于河西。一条河,阻隔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一条河,竟然成了城乡的分界线。

然而如今,在风景秀丽、微波荡漾的汾河西岸,一座座宜居楼盘正在依山傍水而起。汾河西岸也正在整合资源,利用其地理优势吸引开发商投资。

长风文化商务区崛起

走进长风文化商务区,极目远眺,汾河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山西科技馆五大建筑,不仅是一处景观平台,更是一处巨大的公共文化空间。五大建筑匠心独具的造型中既有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又融入了山西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

兴建长风文化商务区,是太原市拓展城市空间、展示城市形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从北营到南站 太原新高铁时代

2013年8月20日,太原火车南站正式开通。而有着80年历史的北营火车站也“光荣退休”。北营火车站始建于1933年,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中段,处在石太、太焦、南同蒲线的咽喉地段,距离太原火车站9公里,主要承担着石太线的客运业务及大量的货运任务。虽然占地仅有30平方米,但售票处、候车厅应有尽有,给附近居民和周边学校学生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未来的太原南站,运营模式将是密集发车的公交化运营模式。太原到北京,发车间隔可能仅仅15分钟。与现在的太原火车站相比,太原南站不仅仅是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太原火车站的绿皮慢车相比,太原南站将开启山西高铁时代,高效、快捷、舒适成为这里的主题。

公共自行车太原的“环保”风景线

自2012年9月起进入太原市民视线的公共自行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如今,它和公交车、出租车一样,成为了太原市交通运输的重要一环。根据太原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9月8日,太原市共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64个,投入自行车2.1万辆。而且据其他媒体的报道,在2013年4月,太原市公共自行车的办卡人数已经达到30万人,并以每天1000人的速度增长。

橙绿相间的公交自行车已经成为太原一景,每天早晚高峰的车流中,它们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根据太原市统计局2012年底的太原常驻人口数量为425.63万人计算,平均每203个人左右才能拥有一辆公共自行车。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非常高,每辆车日均周转约13次,最高达20.07次;单日一辆车最高周转了40多次。除此之外,公交自行车的损坏率也较高,据太原市公交自行车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艳芳透露,公交自行车每天的损坏率约在3%左右,除自然损耗外,操作不规范及人为破坏占主要因素。

根据太原市规划局规定,太原市公交自行车公司最终将在全市建设服务点约1200多个,自行车约4万辆。而新建成的大学城因为在太原之外,按照太原市城乡规划局的规划意见,公共自行车建设范围只在太原市建成区内,区域以外暂未做规划。

太原城市交通的嬗变

2013年的龙城太原,一场城市嬗变大剧拉开序幕。

根据太原市政府2013年3月2日的《关于中环道路及府东府西街改造工程的通告》,此次城市街道改造工程,涉及规划中长约45公里的中环道路,以及府东街、府西街和并州路,以期建设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然而,这项“街道改造工程”一经,就不可避免地被外界解读为“城市嬗变”的契机。

一座城市的建设,拆和建是必需的,但道路改造也只是这个城市巨变的开始。随着“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围绕塑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形象,按照建设新城、疏解老城、保护古城的思路,太原未来的发展,正呈现出新的格局。

太行路等27条道路新建改建:按计

划,今年太原市共有27条道路进行新建和改建,其中16条新建道路、11条改建道路。

4条城市快速路联动东西南北:在今

年计划新修和改扩建的道路中,南中环、北中环、东中环、西中环快速路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今年太原将建立起全省首条城市快速交通体系。

此外,在今年新建改造的各项道路工程中,高架、下穿、全互通式等立交改造方式被引入。

随着北中环街新建工程的启动,太原市区汾河段将再添一座大桥——北中环桥。建成后,它将成为第9座跨越汾河的桥梁。

目前,不少道路的改造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府西街、府东街等施工已经结束。太原市道路新建、改造的成果初见成效。

三水系通航太原可成“晋中江南”

水源是一座城市的立城根本之一。水系带动城市的发展已经不是稀闻,隋朝时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部分航段至今仍在通航。古时,京杭大运河连接了周边水系,让北京到杭州之间的水系互动起来,带动了周边城市的人口迁移,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太原,汾河便是我们的一城之水脉。沿汾河公园两岸的滨河东西路承担了太原市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压力。汾河周边建起的汾东商务区承载了太原市的主要展览、文化和经济活动等责任,同时成为太原一景。

在太原的西南端,晋阳湖也是太原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晋阳湖在长年的污染积淀下,水体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水位比周边地形高,形成“悬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太原市启动了晋阳湖区整体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太原市根据晋阳湖区、汾河、风峪沟河道三水系的地形条件,拟对上述区域的水系实施整体改造,使不同区域的水系实现连接通航,提升城市的旅游品质。

第一种方案是全线通航。通航路线是从晋阳湖区的东侧出发,沿蒙山大街进入汾河,最后从汾河进入汾东商务区中央景观带的中央公园内,全线航行时间为2个小时。这样通航后,可实现晋阳湖、汾河、风峪沟河道三水系与汾东商务区水系的贯通连接。将来,游人可乘船畅游,饱览水系沿岸的美丽景致。

第二种方案是局部通航。通航路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晋阳湖区进入汾河,另一部分是从汾河进入到汾东商务区中央景观带的中央公园内,两段航线的航行时间分别为40分钟和50分钟。

此次可行性研究方案还对全线通航后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总体评估。通航后,可以将上述区域水系沿岸的景观带进行整合,并结合水系的生态景观资源,提升整体的旅游品质,成为太原南部发展新的驱动力。同时,经过整体开发建设,还能提升上述区域城市的附属功能,如观光航运和城市景观等。此外,还能串联起多个区域的片区功能,如商务、会议、旅游等。

第三种方案是维持现状,不通航。

上述水系通航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已经公示一段时间,正在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如果太原各水系之间可达到通航,太原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水乡将指日可待。

“大太原”的地理范围

“大太原”之大,首先体现在地理版图上。在《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一文中,将太原、晋中、吕梁、忻州的24个市县纳入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中。该区域位于山西省中部和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

在凝聚周边力量的同时,2013年,太原进行了大规模交通改造。太原市“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南部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日渐成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未来,太原的城市建设会因为扩张而急速发展——超五星酒店林立,绿地随处可见,秀水绕城;而繁忙的地铁和交通把“大太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前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座能与国内一线城市比肩的“大太原”。

上一篇:我的2013:《泰国民主政治论》的合缘之作 下一篇:与中国企业家紧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