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4-14 10:48:31

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基础施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关系到水工建筑的安危和周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很多水利工程的质量事故,都是因为地基问题造成的,加强对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水利工作经验,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要求、地基处理技术及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 工程 基础 处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不仅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更是关系到对水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的表现。 一方面要在传统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来提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科学的管理制度, 从制度层面来保证施工的安全平稳开展,减小因为管理不到位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还需要将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之中,使工程对于周围环境以及居民的影响都降到最低。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具体要求

1.1水工建筑物的地基地址条件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而且建筑物的上面结构分布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所以,地基的基础处理过程中也是多样复杂的,想要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减少损失,在地址勘察方面必须要工作作细,在进行施工之前,提前做好查探和现场试验的工作。

1.2对于隐蔽的工程方面质量的保证是关键,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是属于隐蔽性的施工,在工程结束后很难进行直观的质量检查和检测,导致质量问题没办法马上发现,只能在建筑物在运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才会慢慢浮现,如果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返修和修补很困难,所以,建议在施工中一定要充分的做好质量检查和控制。

1.3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质地勘察报告、技术文件和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环境的情况。

1.4由于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工期短,在建设中一般都是在枯水期间进行施工,这样的情形下导致施工工期是非常紧迫的,而且施工过程中干扰的加大,必须要进行周密的调动和安排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功效高的施工方案和机械进行作业。

2、地基处理技术

2.1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方法

一方面针对浅的基础情形,沿着进行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割出来一个槽边的轮廓线,最后并逐一的展开作业,对于地下水位、排水系统的降低和建造,都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地址情况和挖方的尺寸等方面进行施工,这样就可防治地基的结构能够完好,另一方面必须要保证地基与基础的硬度能够承受建筑物上面的全部荷载结构,就必须要满足基础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为前提的,为了确保地基稳定,必须让地基和基础有足够的工作面。地基变形值的范围也应该在许可的参考值数之内,这样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产生相应的变化等等。

2.2软土地基处理的办法

2.2.1挖除置换方法。这种挖除置换方法是将水工建筑物基础底面之下规定范围之内的一些软土层将其挖除,之后再将散粒材料进行换填回去,但是注意换填的材料必须是达到要求的质量,是具有无侵蚀性及低压缩性的,里面回填的材料可以是灰土、沙石、煤渣等等。

2.2.2重锤夯实法。这种方法是带有自动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其原理是将重锤吊起到高空的一定程度之下,让脱钩子自行回落,这时候利用回落的冲击将土夯实。

2.2.3排水固结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量,也可以采用人为的处理办法,使地基表层或内部形成水平或垂直排水通道,在自重或外荷作用下,加速排水和固结,从而提高强度。

2.2.4混凝土灌注桩: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撑上部结构的荷载,提高承载力。

2.2.5振动水冲法。振动水冲法是用一种类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振冲器,在土层中进行射水振冲造孔,并以碎石或砂砾桩,达到加固地基的一种方法。

2.2.6旋喷法。旋喷法是利用旋喷机具建造旋喷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2.7旋喷法。此种措施在于防止地基渗水,具体操作措施为:当旋喷机的特殊喷嘴进行预先放置于土层的预定结构中,然后缓缓的将喷嘴提升,此时喷嘴内就会产生高压,在高压的作用下,水泥与固化浆液与土体之间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进而能够达到提高地基强度与密度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控制了地基渗水问题。

2.2.8振动水冲法。这种方案基本和换土的方法比较接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是来利用振冲器的作业原理在原来已完成的地基基础上在进行二次打孔作业,之后再借用相关的填充物急性回填,最后在对地基进行夯实,最终促使地基更加的坚实、强度更加的稳固。

2.3混凝土双掺技术。首先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大坝的坝体可以掺粉煤灰,由此可以节省很大数量的水泥,并且能让混凝土与易性得到很大的改善,借此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绝热升温,从而提升其抗裂性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在一些中型和大型水坝施工建设当中大力推行这种技术,在仅存碾压混凝土当中的掺量能够高达45%~65%,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掺量也能够达到25%~35%其次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坝体进行各种外加剂掺合,能够有效的改善混凝土性能与质量,并且可以节约水泥用草,是减少成本有效的措施,一般是使用合适的外加剂,比如:脱模剂、防裂剂以及减水剂等等。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根据不同地基给水电站基础建设带来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工程的特点来选定方案。建议:(1)水利水电工程在动工前要认真分析勘察资料,确定当地地质环境,通过对地质现象的部位、类型和规模等的分析来确定最后的地基位置。对各种施工方案统筹分析,因为每种方案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施工负责人员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统筹每种方案的作用、条件、施工要求和优缺点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方案施工过程中做到定期记录,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库。(2)水利施工应当把环境保护提到日程上来。水电站的建设对河流上下游的环境会造成重大影响,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对我国长江上下游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对长江水质的影响、对陆生和水生动物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对沿岸水土和植被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我国一直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生态继续恶化,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3)水利水电工程要继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增加,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阶梯电价等措施来缓解用电压力,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水利水电工程在注重施工安全和环保的基础上,要继续研发新技术,注重施工阶段的临时用电安全和环保材料的运用,把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的各个部分,注重施工细节和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

4、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水工建设施工的规程中,地基的处理技术就是整个工程的生命线和关键点,一旦地基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地基的处理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重要性,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一切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中严格的按照图纸和相关的技术文件上的规定进行操作,以此来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质量,地基的处理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内永恒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功学.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

[2]王仁超,杨弢,吴艳;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5

[3]王竹萍不良地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8(6)

上一篇:数字化苗圃的构建探索 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