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时间:2022-04-14 10:46:41

县级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近年来.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此起彼伏,县图书馆作为县级情报信息中心.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信息枢纽作用,主动、全面、及时、准确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旧的传统的生产意识、农业结构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广大农民朋友对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以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意识已逐步提到新农村建设日程上来。县级公共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村地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面向农村服务的重要职责.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需求和信息服务需求,全面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县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

县图书馆作为县级信息枢纽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强大的自身优势:具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文化科学知识、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为农服务的必备条件.为农服务成为必然趋势。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通讯不便,经济水平低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都很低。县级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枢纽中心.必然地肩负起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的职责。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指导下.更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服务于科技兴农政策。

2、立足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

2.1 统一认识,强化为农服务思想:

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中心而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意识薄弱,经济水平低下。在当今科技兴农政策扶持下,需要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地区的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贸经济等。县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村地区,要认识到自己面向农村服务的重要性。

2.2 配合兴农政策,调整馆藏结构

为农服务.科技兴农.是县级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县级图书馆要调整馆藏结构,在图书采访,期刊订购上采取了偏重于农业经济、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科技型、文化知识型的书刊采购方针。如:每年划出一定的经费用于采购农业类书籍、报刊.订置、建立农业类电子文献,数据库等,还要专门为农民朋友设立农业科技阅览室,方便县城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民朋友来馆查询、检索各类信息源,社会效益显著。

2.3 开发二次文献:提供信息引导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信息泛滥时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分辨。而广大农民朋友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识别能力较差.很难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适合自己以及适宜于本地区的实用信息。为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文献开发:以农村实用信息为重点.整合农村需求的各类实用信息资源,建设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电子图书资源库。

2.4 挖掘自身信息优势,开展定题服务

县级图书馆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优势,包括书刊文献信息。各类数据库信息。电子信息.视听信息和网上信息等.具有强大的为农业信息服务优势。县级图书馆要利用本馆信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搜索馆藏信息及网络信息,开展定题服务。

2.5 利用政策契机,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工作

2.5.1 加强乡镇、村级基层网点业务辅导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县级图书馆要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承担起对乡、村基层服务网点的管理:包括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服务网点的业务指导,发挥县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的作用,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的信息服务和业务辅导,逐步提高网络传输、移动存储、光盘复制在城乡基层农村地区的服务效率。

2.5.2 依托政府,稳定基层队伍建设。多年来,一些农村基层文化站、图书室由于经费等方面问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能落实到位,有的甚至长期空缺,只在检查验收时临时抽调人员充数,无法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连续性、稳定性;工作人员图书情报专业业务能力低下,难以发挥出基层文化站、图书室的作用。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县级图书馆要采取依托政府,结合当地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即加强对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

2.5.3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农惠民的重要工程,县级图书馆要根据新时期“农家书屋”建设规划,从本馆实际出发,优化资源组合,协调县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农家书屋之间的图书流动,有效地调动起县、乡、村等三级图书馆(室)的互动作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图书更新需求,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县级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精神文化修养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上一篇:浅析我省麦业走入低谷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有效化解村级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