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4-14 09:04:46

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调查分析了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得出全省农村体育建设环境良好,但农村体育建设经费投入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专用体育场所和器材缺乏,体育意识淡薄,缺少组织机构和力量。人口流动性大组织困难等仍是阻碍湖南多数农村体育建设的原因。探讨了大力发展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要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要以本土习俗为立足点,传承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民健身志愿服务,从而全面推动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农民;体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95-03

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新农村的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全民健身的必要途径。根据我国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各级政府都为此作出很多努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大力的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

笔者经过亲自走访、实地考察,在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他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形式展开案例和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试图全面了解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探讨大力发展湖南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从而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更好更快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湖南农村及农村体育的概况

湖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6327.42万人,位居全国第7,其中农村人口为4587.63万人,占了总人口的70%,可见湖南人口的构成仍以农村人口为主。为彻底贯彻中央精神,湖南省政府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同时在《湖南省“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人为本,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明确指出: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要在市(州)、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均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还明确规划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建1个全民健身中心,建10处以上健身路径等。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和建设,湖南全省上下都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更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湖南省人民群众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8.6%,位居全国的上游。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健身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一大批“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战略部署,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这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湖南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级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2、湖南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体育建设投入经费较少湖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比起相邻的广东沿海和东南沿海,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同样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建设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与个人经济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人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个人的体育消费水平。湖南经济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和物质差距并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只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且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差距更大。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村集体收入用来体育建设的经费很少、农民个人收入用来体育消费也很少。同时政府资金对农村体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资金投入集中在少数示范村,覆盖面不大。表1是对来自不同地区和村落的本校90名农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严重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民的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近郊农村,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体育建设方面走在农村前列。但是,笔者进一步询问被调查者,发现其公共体育场地多数是该村学校或者周边厂家所建的篮球场。一般农村和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形式仍然是以重体力劳动为主,文化和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能够投入到其中的个人收入几乎没有。

2.2 农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基本活动场所和器械缺乏调查资料表明:占我国国土面积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场馆比重占78.8%,占国土面积83%和70%以上的农村却只拥有20.20%。尽管农村地域广、体育潜力大,但目前农村体育建设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多农村居住地以村落和姓氏宗族为主,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民是单门独户,部分村寨交通落后、信息封闭,过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由表1也可以分析出,多数农村都没有体育建设规划,没有体育建设基础,缺少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

2.3 农村体育建设意识淡薄,组织机构欠缺 农闲时候,多数农村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电视、闲聊、纸牌与麻将为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体育价值观念与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差异。体育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耗能消费运动,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开来,甚至被误解和排斥。虽然多数湖南农村居民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表意识里,都对传统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价值予以认同和接受。但仍有不少农民朋友,特别是老年朋友,认为自己常年劳作,那已经是一种足够的锻炼,不需要再在农闲的时候给自己找事情做,体育意识淡薄。同时,农村体育服务队伍结构以及其整体素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据调查,湖南省乡镇政府没有体育领导机构的占45.6%,没有乡镇干部分管体育工作的占48.7%,没有农村体协及其他农村体育组织的占83.4%,这足以说明湖南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还很不完善。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湖南全省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0余名,其中农村只占1/10,平均数万农民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贫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流动人口比例大,体育活动组织困难,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 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作用有:首先可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不造成居民流动,就不可能有居民的开化,还可以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和觉悟,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和需要。第二是可促进经济发展,并使农村人口本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技术,取得一定资金等。也有负面作用如:一是使农村优秀力量大量流失,而使农村日渐走向衰落。二是无序的流动把各种农村社会负担转嫁给未流动人口,形成不合理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在当前湖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对于农村体育建设来说,人才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常年在外,使得体育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建设力量和参与群体,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38、61、99”,也就是所谓的“留守村”,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组织体育活动很难。同时,农村的一些传统项目,舞狮、划龙舟、踩高跷、本土武术等有着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动后继乏人。

3、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仓瘭足而知礼仪”,在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他体育建设的进度和步伐。一方面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保证了农村体育建设的主力军和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体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村村有场地,户户有器具,人人有参与,那样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湖南2010年实现了建设1000个农村示范村的目标,此项工作要求给每示范村投入10万元左右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以此契机,湖南省1/6的行政村争取建立了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其中包括标准的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有的配备了健身路径和其他健身设施。一方面可以盘活和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的投入机制,在大体上,就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经费投入格局。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建设、升级和完善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欠发达的山区则可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结合本级投入,采用联谊帮扶和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简易实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 贯彻国家条例,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各县、镇(乡)政府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与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各项法规政策并将农村体育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需不断健全乡村体育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从上而下自成体系。成立农村体育工作基层领导小组,由镇(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各村干部、农民体协负责人员、中小学校的领导、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与指挥农村体育工作。这样在总体上把握农村体育发展态势,才能开拓出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体育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一个为主五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社会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社会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体育服务的逐步形成。

3.3 以传统节庆体育项目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 发展农村体育,要有本土观念,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标准,盯着现代化。要立足乡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立足本地特色,稳步发展,逐步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根植于农村,趣味性强,简便易行,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习俗和需要,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包装和推广。对于外来运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弱化和异化手段,经过改良后来满足农民所需,只要能满足农民所需、提高农民兴趣、积极健康的原则,都可以进行改良。要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大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群众的需求和爱好,组织一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简单又实用的体育赛事活动。在湖南省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山水路场不同的地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培育一些有湖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目前岳阳的汨罗、华容和株洲等地的标准龙舟,沅陵、汉寿和永州等地的传统龙舟,永顺和泸溪等地的少数民族龙舟赛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都很大,需要我们更加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多个有影响的传统赛区,辐射周边,提高影响力。

3.4 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民健身志愿服务 农村体育建设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之后,带动和指导农民科学健身的人才也成了一大空缺。因此,建议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要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要不断完善培训基地设施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各种技能,使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都大幅增长。才能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完善的结构合理、组织落实、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服务队伍。同时,应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登记注册制度,应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不断完善表彰激励的机制和经费投入的机制,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必要条件,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在大学生志愿者或村官当中,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让有热情、有活力的志愿者或者村官,以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份,投入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加强宣传,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创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品牌活动,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切实为农民服务,实惠农民,通过农民健身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强身健体。

3.5 其他 此外,还要加大体育建设在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村体育建设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上一篇:BGP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在烟田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