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代数竞赛题的探讨与拓展

时间:2022-04-14 06:47:08

一道代数竞赛题的探讨与拓展

一、缘起――培优班学生课间求教:

近几年各地重点高中理科实验班招生如火如荼,为学校声誉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初中学校不得不将本校优生集合起来集中培优。由于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喜好钻研数学问题,因此学校培优班数学教学工作就一直由我负责。在数学培优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请教过这么一个问题:

求满足下述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对于这个n,有唯一正整数k,满足 < < 。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把这个问题在培优课堂上提出来,让大家两个一组合作讨论,部分学生经过探讨解答如下:

解:n,k均为正整数,故只需满足 > >

若n=56,则 < < ,k为非正整数.

若n=112,则 < < ,k=97.

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是112.

二、质疑――举出反例:

以上解法看似正确,但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并不是112,还有更小的,例如就有学生提出 < < ,还有学生提出 < < ,那么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到底是几呢?

我们回到 < < ,很明显, < < ,即 < < ,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不应该大于15,若n=15,此时正整数k的唯一值是13;

有人会问:n=15是不是最小的呢?对于 < < 而言,6×15=90,7×13=91,91比90只大1,8×13=104,7×15=105,105比104也只大1;而对于 < < 而言,6×112=672,7×97=679,679比672大7,8×97=776,7×112=784,784比776大8;对于 < < 而言,6×22=132,7×19=133,133比132大1,8×19=152,7×22=154,154比152大2;通过以上比较就可说明为什么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应该是15.

三、推导――以理服人:

很多数学问题只有猜想或者仅仅举例说明肯定不行,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正确结论,下面的解答过程就很好的解决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

由 < ,得 ,所以 ,即 ;

由 < ,得 ,所以 ,即 ;

从而 ,解得 ,又当 时,原不等式组成立,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是15.

四、拓展――总结规律,推广应用:

由于以上问题可以转化为求满足条件 < < (a为正整数)的最小正整数n,且对于这个n,有唯一正整数k;显然,对于任意正整数a,有:①: = = < = .

②: = < = = .

比较①②可知: < < .

又因为a(2a-1)-(a-1)(2a+1)=1,a(2a+1)-(2a-1)(a+1)=1,且两个相异正整数之间的正差值最小是1,所以满足条件 < < (a为正整数)的最小正整数n应是2a+1,此时正整数k的唯一值是2a-1.

运用上述规律,我们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就会很快得出结论。

例如:求满足下述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对于这个n,有唯一正整数k,满足 < < 。首先由 < < ,可得 < < ,而 < < ,所以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是25,此时k有唯一正整数值23.

五、感悟――勤思善思,不断提高:

数学大师波利亚曾经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老师,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始终是一名数学解题的探讨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拿他们不懂的问题来求教,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就题论题,讲完了事。事实上,学生求教的许多问题带有典型性、疑难性,作为教师,我们不妨选取一些合适的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探究与拓展,力争摸索与归纳出规律性结论。如此多思多做、勤思善思,对教师提高自身解题能力与试题命制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

上一篇: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下一篇:《背影》“寓情于叙事”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