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指点迷津

时间:2022-04-14 11:56:29

摘 要:作文讲评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自身作文素质及水平能力的显著提升起着非常大的指导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作文讲评;共性内容;实际认知;学生主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等的限制,在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为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必要的指点。从这一层次来讲,讲评教学在小学作文整体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小学作文讲评课呢?我个人认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作文中潜藏的个性问题中总结出共性内容

个体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个体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又具备一定的共同性,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上。鉴于此,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作文的个体入手,经过对比与归纳之后,从作文中潜藏的个性问题中总结出共性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及意见。

例如,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作者必须明确所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写作过程中做到统筹兼顾,而小学生很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良现象:只抓一点,做不到同时兼顾所讨论的事物关系;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泛泛而谈,却始终探讨不到重点;改弦易辙、偷换概念及话题……因此,在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讲评课上,我就将教学重点始终放在教导学生明确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层面上,并要求他们以此为前提,尝试写出更多关系型话题作文,如“平凡与伟大”“名师与高徒”“磨难与成功”等。如此一来,借助从个性问题中总结出的共性问题,学生得以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关系型话题作文上的不足,再通过较多的该类型的作文写作,让他们的作文创作水平及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这表明,作文讲评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作文讲评中所辅助的例子必须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将借助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以此辅助论证自身的某一教学观点。作文讲评教学活动同样不可避免。我个人认为,相较于一些课外的案例,以学生的作品或者教材文本充当例子要远比教师天马行空地四处搜集来的例子更有效果。如此,既能节省教师的教学精力,同时,更能大大提升案例的教学效果和讲评教学的实际效率。

记叙文是文章文体的一大基本形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经过、结果六大要素,我向学生列举了《西门豹治邺》这一篇课文,并结合该课文向学生罗列了其中象征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战国时期;人物:西门豹;地点:邺城;原因: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询问原因;经过: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为民除害;结果: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当地每年都获得了好收成。

《西门豹治邺》虽然是一篇古文言文,但在当时学生对这一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也较为记忆犹新,因此,在作文讲评课上引用这一课文充当记叙文六大基本要素的范例,不仅使学生得以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重新思考这篇之前所学的课文,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主观感知,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对记叙文的六大基本要素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例子的完美结合。

三、作文讲评也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多始终站在讲台上方侃侃而谈,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讲评效率同样也很难得到保障。我个人认为,要想打破这一尴尬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且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给予学生更多的接受时间与空间,引导他们去反思、去思考、去实践。

对于这一点,我在自身的平时教学活动进行了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如,同样以记叙文的讲评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我特意设计了如下环节:

1.父亲虽然气急,但是“打在背上的巴掌依然很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一动作细节进行具体的阐述;

2.刚从煤矿出来的煤工身上到处沾着煤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对这一细节进行详细的创作;

3.奶奶幽默感很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置能表现出奶奶幽默感很强的特定情境;

……

如此,借助这一课堂环节,既丰富了作文讲评课堂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又切实提供给了学生参与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去思考、去提高。

以上,仅为我个人关于小学作文讲评教学的部分看法,教学同仁仍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符合所教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方式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作文讲评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提高。

参考文献:

[1]费秀芬,何万国.由一堂课引发的对小学语文作文讲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5).

[2]宁家芬.赏识激趣 放飞心灵:小学作文讲评教学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12).

上一篇:小学语文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下一篇:让课堂生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