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尊敬约翰·纳什

时间:2022-04-14 10:01:49

全世界最著名的那个“疯子”走了。2015年5月24日,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人物、数学家约翰・纳什与妻子从机场坐出租车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享年86岁。你也许连名字也没听过,然而,你终究要向他道别。

2002年,《美丽心灵》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正是通过这部改编于纳什传记的电影,很多人经历了对博弈论的祛魅,并从此将纳什奉上神坛。如今斯人已去,留给世人的是无穷的怀念和无尽的精神资产,悼念的文字铺天盖地。

而我们尊敬纳什,却不仅仅因为他是成功的人,更是缔造传奇的人。20岁,他是导师口中的“天才”;30岁,即被诊断为“妄想精神分裂症”。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纳什,就这样掉进了妄想的深渊。从此,他的头脑中天才与魔鬼共舞;66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纳什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研究。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纳什一直在努力尝试。

我们尊敬纳什,也因为我们尊敬这个时代里的“隐士”。纳什也好,因“哥德巴赫猜想”而闻名的陈景润也罢,都只是埋头于基础学科工作的群体中的个例。而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旧默默无闻,以至于几乎被学术界遗忘。

但纳什终究是幸运的。就在车祸发生前不久,5月19日,纳什刚刚从挪威国王手中接过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并成为了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贝尔奖和阿贝尔奖的双料得主。

而纳什的同行们穷极一生,恐怕也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度。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行进得越远,所面临的学术压力和生活困境也越大。特别是在精神疾病面前,即使是那些拥有最理性的心灵,研究最抽象理论的科学家,也与普通人一样脆弱,甚至更脆弱。

不疯魔,不成活。一个拥有超常天赋的人,尤其是在从事创新性突破事业的时候,情绪往往不稳定、不可控。这会让他更敏感,有可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但也可能使他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大家都热捧创新人才,却缺少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引导,并不十分关注对人的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更有人因为种种误解,以为他们的反常情绪状态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是必然的,这导致许多创新人才不仅因为没能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十分痛苦地生活,也因为自身心理控制的问题,限制了才华的施展。

无论人多么聪明,心灵世界一样脆弱,世人也许会感叹他的成就,但永远无法理解他的痛苦。身处中国这样一个科研大国,我们尊敬纳什,也同样尊敬那些永远得不到诺贝尔奖的纳什们。因为在自我和现实的双重空间里,他们需要一些调节,需要一些休息,需要一些爱。

【且读且思】

不屈的灵魂、专注的品质、传奇的经历,将纳什的成就映衬得熠熠生辉,而真正让人震撼的,则是那颗纯真、执着、无所畏惧的“美丽心灵”,拥有它,常人也会拥有飞向梦想的翅膀。

运用示例: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读柴静《看见》,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黑暗笼罩的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以约翰・纳什为原型的《美丽心灵》,数学家与精神分裂,不可思议地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从于现实,三十年,三十年对数学的热爱与往复的搏斗,他以自我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了所有喧嚣。

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从滔滔黄河之水到遥远深蓝的爱琴海之岸,浮于表层成为现象武装,当点到即止化为惯常思维,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便显得稀缺,弥足珍贵。

去追,如霍金以病残之躯写成《时间简史》;去发扬优长,如简・奥斯汀以细腻温和笔触力批封建屏障。

如大树,不仅是自我念想的实现,它的种子已在各个角落生根复蓬勃生长;如平凡又伟大的个人,柴静、纳什为梦想所贡献的,亦生长成人类社会的宝藏。

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

(一考生《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上一篇:巧用七步法 上好历史课 下一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