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22-04-14 07:49:1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并探析了二者在国家建设新时期应当进行有机重组,以适应金饭碗发展需要这一课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一)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对立起来。以为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发展工作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二)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我们应当在新工业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优化调整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努力改变经济增长形式,提升循环经济的效益质量。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最终目标,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资源浪费严重的设备、项目、企业。加大力度发展降耗、排污、节能的高新型技术产业。

二、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一)以经济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二)以环境促进经济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境保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三、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3]覃成林,管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周石如.经济与环境如何双向发展[J].经济参考周刊,2009,04.

上一篇:京原线开行超长重载列车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提名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