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折35例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4-14 06:16:01

多发性骨折35例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折;急救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19-03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66

多发性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是指身体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具有病情危重、复杂、损伤部位多、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多发性骨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及时、有效、正确的救治和精心的护理对预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院2008~2010年收治多发性骨折患者35例,经准确及时的救治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多发性骨折患者,男23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92∶1,年龄22~53岁,中位年龄为3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高处坠落伤5例,塌方伤3例,机器损伤2例。骨折部位:双下肢骨折10例,同侧上、下肢骨折6例,双下肢及单侧上肢骨折4例,同侧上肢多发骨折5例,同侧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双骨折2例,多发肋骨骨折并颅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3例。伴失血性休克3例,血气胸3例,内脏损伤5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四肢骨折多以髓内钉或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于骨盆骨折,2例为骨盆边缘性骨折,予卧床休息3~4周,

1例为骨盆单环骨折有分离,予骨盆兜带悬吊牵引固定5~6周,然后换用石膏短裤固定;内脏损伤者根据损伤部位作相应处理,血气胸者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果治愈31例,好转4例,有2例留有跛行后遗症。

护理措施

1.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多发性骨折患者由于骨折部位多,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及严重骨盆骨折的患者,失血量大,血容量不足,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因此,入院后应尽快选择血管运行良好的部位,以粗大针头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足量的全血、代血浆或平衡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还可行静脉切开快速加压输液。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畅通的通气道是救治患者生命非常紧迫的急救方法。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如发现有口鼻部分泌物较多,应及时予吸痰,如患者有呕吐现象,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必要时还应行气管切开或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对于伴有血气胸的患者,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3.保持合适 多发骨折患者的应根据骨折部位与固定方法而定,以有利于骨折的固定与愈合,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发生,便于护理为原则[1],多采取卧位或半卧位。由于颈椎、胸腰椎骨折搬动不妥时容易加重损伤,因此不能随意搬动患者,如必须搬动时应多名救护人员协同参加并应用器械,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协调以防止躯干扭转。正确的搬运方法是:先将伤者双下肢伸直,上肢也要伸直放在身旁,硬木板放在伤者一侧,且不能覆盖棉被、海绵等柔软物品。至少三名救护人员水平托起伤者躯干,由一人指挥整体运动,平起平放地将伤者移至木板上。患者翻身时要顾及到各个损伤部位,不能压迫受伤肢体,以免加重骨折的移位。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合理使用药物镇痛 应注意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心率,每半小时一次,严重者可采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注意监测血生化指标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医师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贫血征象、尿量、尿质等。对于疼痛较剧的患者,应注意查找疼痛的原因,如为单纯创伤、骨折引起,可单纯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如为组织感染、固定不佳、组织受压、缺血等引起,除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外,还应使用抗生素、改变外固定方式,减轻组织受压及缺血情况,以减轻患者疼痛,保证患者的饮食及睡眠,以便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5.外固定术后的护理 外固定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注意观察外固定的情况,采用石膏托外固定者,衬垫要得当,防止压疮,定时检查,以防止早期固定过紧影响血运及消肿后因石膏间隙增大而发生骨折再移位[2]。采用小夹板外固定者,应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及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等,注意小夹板位置及布带松紧度,以防捆扎过紧或过松。每天注意观察钢针口皮肤及换药,防止感染。

6.心理护理 多发性骨折患者大多为意外受伤,且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忧虑、恐惧,担心疾病预后、担心会致残,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有绝望心理,因此,他们迫切想了解病情。我们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思想动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解释目前的病情,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可能取得的预后,并告知患者,只有配合好医务人员做好各项治疗、护理,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预后,并以相同经历已基本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以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取得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医务人员无话不谈,有心理依赖,有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使患者从思想上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更好的配合各项治疗。

7.预防并发症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多发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呼吸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和皮肤黏膜出血点,重症者有濒死感。因此,如患者有上述症状且无头部外伤时,首先考虑到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充分吸氧,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同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给予抗脂栓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低分子右旋糖苷等,对于高热患者,予冰袋或冰帽置头部进行降温,以降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减轻脑缺氧状态和脑细胞损害。压疮也是多发性骨折患者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久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加之疼痛等原因不敢自行变动,如护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注意保持床单位整齐、清洁,每天用温水擦浴2次,并定时翻身、变换,不能翻身的患者,给予每小时按摩腰骶、背部及臀部,促进血液循环。另外,卧气垫床,足跟肘关节处垫棉圈可减少压疮的发生。本组均无脂肪栓塞综合征及压疮的发生。

8.加强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伤后功能恢复关键环节。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如患者病情稳定,外固定牢固,应尽早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强度应根据骨折愈合及肌肉力量恢复的程度而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可操之过急。上肢骨折主要进行手、腕、肘的屈伸,尽量不做前臂的旋转活动;肩关节进行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下肢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足趾屈伸锻炼,重点是恢复负重和行走能力。早期活动量不宜太大,否则容易引起骨折端移位。中后期可逐渐加大关节的活动度,但应注意定期影像学检测,以保证骨折无移位。

护理体会

多发性骨折病情危急,但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危及生命。只要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处理,一般均可恢复治疗前的功能状态。由于伤势重、并发症多,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对多发性骨折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减轻患者疼痛,注意预防并发症,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期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辛 红.26例多发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4):569.

[2]邱红艳.多发性骨折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2):122-123.

(收稿日期:2011-09-29 修回日期:2011-11-20)

上一篇:枕颈失稳疾患融合术的治疗概况 下一篇: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高危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