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环节浅谈高职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2-04-14 05:49:25

从实践环节浅谈高职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高职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和笔者在高职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感悟,浅析怎样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以及如何在高职教育课堂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增加实训和实践比例。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实践;教学改革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的第16号文件,作为一部进一步阐明高职教育的性质并提供了相关整改方案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为我们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一、我国高职教育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现状

1.国家、社会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落后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主要由职业中专、成人院校等转制或升级而来,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国家虽然大力倡导教育的多元性,但对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使得高职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后备软件明显滞后。

2.攀高的偏差教育观念是影响生源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当今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本科院校也在不断扩招,高职教育在学生家长心中是属于相对本科而言层次较低的教育。

3.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注重的内容是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培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计划中直接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形式中重讲授轻启发。这种直接从本科“压缩”而来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以及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年龄偏低,很多教师为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没有相关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深。同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与国家规定的高校教师任教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5.大部分高职院校准备不足,缺少实习实训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往往疏忽了实习实训环节,导致与企业和生产一线的联系不紧密,缺少实习实训基地,最后造成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不能挂钩,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

二、高职教改应多方携手,拓展培养人才的深度和广度

1.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和宣传力度

国家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帮扶力度,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升级、课本建设和设备改造,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高职教育的高速高质健康发展。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面上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等级的高职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更有就业市场。

2.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出发,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加强软、硬件建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1)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强调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以我所在的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院地处广西南宁,最大的一个市场需求和商机就是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挂钩的小语种产业,所以该院专门设立东南亚语言学院,开设了应用泰语、越南语等东南亚小语种专业。在实习锻炼中,一是安排毕业生到相应语种的国家境内,保证了学生实际应用外语能力的提高和就业。二是派出师生参与博览会现场翻译和志愿者服务,既让广大师生在实战中实习,又向相关单位推荐了毕业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改革,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子,让学生能真正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达到高职教育“实用性”的培养目的。

(3)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加大实训课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真正从制度和硬件上保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

三、在高职教育中应加大实习实训环节的力度

1.解放思想,认识到实习实训环节的重要性

根据16号文件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大实践和实训的比例,做到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我成功尝试在中高级阅读的实际授课中根据单元的主题,适当增加与商务活动和实际就业相关的背景介绍和模拟实践。为了扩大学生的商务知识面,我着重于介绍各种主要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和优缺点,并将之扩展到了相对应的公司内部构成;在销售单元我除了向学生补充相关的营销知识和原理,还组织学生进行产品销售的模拟练习;在面试单元我设计增加了面试和应聘时的演练等,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

2.改革教学模式以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为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高职高专课改中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标准,本人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做了一定程度改革。以我采用的外延式教学模式为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即:教师设定情境—学生选择角色—学生扮演角色—师生评价角色—完成交际任务。

同时,我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为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除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外,努力创造课外情境环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把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活动作为实际训练最好的场所,开展英语角、英语竞赛等活动,体现了“实践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可以从作业布置的多样化体现出来。在作业设计方面,除常规的预习复习、单词听写外,还增加读书笔记、个人演说、团体表演、扩展写作等灵活的作业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再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作者简介:蒋慧玲(198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论等。

上一篇:利用插图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下一篇: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