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后看”到“向右看齐――向前看”

时间:2022-04-13 09:11:33

2010年元旦刚过,北京遭遇暴雪寒潮侵袭,暴雪之大创59年来新高,气温之低为近40年来新低。暴雪不期而至,我们有备而来。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周密策划、有序指挥,数日内,派出数十组近百人次记者奔赴一线采访,制作播出了包括动态消息、服务资讯、新闻综述、演播室访谈、直播连线、本台短评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近200篇,播出报道时长约800分钟。收视统计显示北京卫视各档新闻节目收视率都创出了近年来少有的新高。(见表1)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收视业绩,与我们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新闻理念统领报道密切相关,这种报道理念形象地说就是变“向后看”为 “向右看齐―向前看”。

“向右看齐―向前看”是队列口令,这里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所谓向右看齐,就是向和自己处在同一水平面的事物看齐,运用到报道领域也就是进行横向比较,用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话题、国际化的新闻理念看待城市各项应急工作,特别是在北京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就是要在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城市应对暴雪的做法的比较中组织报道;所谓向前看,就是在横排整齐后要把目光转向前方,运用到报道领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估一个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而此前我们在作类似报道时往往采取的报道方式是向后看,也就是用纵向比较法,和过去类似事件作比较。向后看的弊端在于思路陈旧,理念老套,不能引起受众共鸣,也不够有说服力。

全新报道视角的确立,为我们的报道打开了新的空间。在具体组织层面我们是怎样实现“向右看齐―向前看”的报道理念呢?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突破:

报道语境和视野的国际化――从“政府与百姓”到“城市管理者、城市运行者、城市主人翁”

“政府和百姓”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的报道语境,但在这次报道中,我们进行了调整。首先,在政府层面细分为城市管理者(或者说决策者)和城市运行者,而对于百姓的定位,我们认为应当是城市主人翁(或者说是城市管理运行参与者)。这样的理念运用到报道中使得我们的节目脉络更加清晰,比如在1月3日“北京新闻”的报道中,北京市应急委召开会议、市领导视察新发地市场、市政府发出“限课令”这是决策层面的反映;本市市政环卫、交通交管、水电气热、医疗教育等部门的举措是执行层面;市民扫雪铲冰和调整生活这是参与层面。在此后的报道中,我们坚持按照这个模式梳理报道,使得新闻整体面貌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报道语境体现了全新的报道理念,意味着城市的运行是否正常不是一方面的责任,而是“三位一体”、多方合力的结果,特别是意味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选题的视野中,我们始终把与国际大城市的比照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脉络。1月3日北京暴雪当日,“晚间新闻报道”专门设置了“世界各国如何应对暴雪”的话题,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应对暴雪的经验,并且连线驻欧美一些同样遭遇暴雪侵袭的国家的特约记者,实时比较应对举措。国际化的报道语境和视野使得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报道空间,不但为政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增进了全社会对极端恶劣天气对全球危害的了解,认识到应对自然灾害对大城市的侵袭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使大家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应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暂时不完善的地方,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同样,在“向前看”的理念下,我们力求把一个城市应对危机的各种举措放到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客观考量,既体现取得成绩的必然性,也承认存在不足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城市未来的举措,1月6日“北京新闻”在新闻综述《暴雪中,书写北京答卷》中,北京市交通交管、市政环卫、气象、医疗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结合本次应对暴雪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就如何建立预测更加科学、反应更加灵敏、更加以人为本的应急长效和高效体系进行了思索。这样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远见卓识,取得了很好的播出效果。

话题和议程设置的国际性――从“哥本哈根”到《2012》

前段时间,一部《2012》的科幻灾难大片引得人们争相目睹,极端天气是否将导致世界末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又使人们看到全球变暖对人类家园的危害,可见天气和气候已经超出专业领域成为社会性话题。这些背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次报道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对天气预报类新闻的报道创新。

众所周知,天气预报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是受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几乎任何电视台收视最高的节目都是气象预报。本次暴雪中,1月3日“北京新闻”后的天气预报收视高达24.28,1月4日也达到22.68,均创新高。我们继续坚持在第一时间随时为受众提供即时气象信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气象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多停留在对极端天气的描述和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上,也就是说仍然停留在专业性的话题内,受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此次报道中,我们注意把天气话题转化为社会话题。比如,1月3日暴雪当天“北京新闻“的气象连线由气象专家为大家介绍此次暴雪的成因和走势,在当天“晚间新闻报道”中邀请北京市气象台台长走进演播室,在1月4日又先后推出了《为何全球气候变暖,今冬天气变冷》和《今冬严寒正常吗》等报道,向大家详细介绍全球变暖和天气严寒之间的辩证关系,告知社会公众本次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并不矛盾,恰恰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例证,但这种极端天气又是在正常范围内的,社会公众不必产生《2012》那样的恐慌,这些报道不但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更避免人心的波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探索了电视新闻节目中天气预报的新报道趋势,那就是在话题设置上的全球化、社会化走向。

传播手段和理念的国际化――从“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到“北京新闻温馨提示”

在新闻传播中,借鉴国际先进报道手段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国际化的理念更重要,应当借鉴国际传媒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充分研究受众心理。

从而提高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并在这一进程中努力培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比如,增强服务性和亲民化是当前媒体传播理念的国际潮流之一,也是本次北京电视台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1月3日起,在每天“北京新闻”节目最后出现了一个板块《北京新闻温馨提示》,在这个小板块中,用贴心的方式为市民出行提供实用建议,比如3日晚有3条:供暖热线电话号码、明日早高峰出行提示、建议老年人暂停或推迟晨练;而4日晚侧重防大风防冻伤提示,此后每天都变化主题。这个板块所包含的信息以前一般是用“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市民”的生硬语气进行播报,而这次让人备感温暖、耳目一新。同样在关于雪天如何确保自驾车安全的服务性新闻中,我们也一改过去由公安交管部门讲述的说教作法,而是专门制作了一条《东北老司机教您雪天怎样开车》。记者到四惠长途汽车站采访了一位刚刚驾车从锦州来的东北老司机,车上的雪花、车轮上的泥泞和司机的演示与讲解使得这条新闻成为1月3日采用率最高的新闻。

又如,增强媒体的主体意识,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是当前媒体增强自身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这次应对暴雪寒潮的报道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这一点。首先是用主题策划统摄组合报道。其次是用短评表明立场、引导舆论。短评是媒体立场最直接的显现,也是媒体影响力的显现。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系列短评《雪天中,我们挽起手》、《40小时,北京打赢畅通保卫战》等,尝试了电视短评的模式。

再如,关注人、报道人,通过人来反映时代的特征和事件的进展是当前媒体报道的重要作法。在此次报道中,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始终做到见事见人,以人说事。我们加强了人物特写,包括每天推出一组雪天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的报道,在环卫工人王长荣的事迹披露后,“晚间新闻报道”在“晚间观察”中用10分钟的时间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和敬业精神,这鲜明地体现了我们节目关注普通人、把人看得高于一切的理念,符合国际潮流。但这种对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把各项应急措施的成果检验放到市民的生活中,比如“限课令”执行得好不好,公共交通保障是否到位、供暖供气是否优先保证了普通市民等等报道都不是停留在政府的办公室里和会现场,而是在市民家中、在公交地铁站点,在对供暖热线的试打试拨中展现,体现了媒体新的传播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上一篇:新闻采写常见问题与诊疗方法 下一篇:危机传播中新闻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