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

时间:2022-04-13 07:32:10

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

摘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抓住中学语文教材,利用中学语文课堂这块宝贵的宣传阵地、引导中学生感受认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自己也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逐步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巨大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能够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这样的语文课堂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让我们师生沉醉在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这样的语文课堂落英缤纷,芳香怡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传统文化;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63-02

秦砖汉瓦,龙啸凤鸣,华夏文明,韵味悠长;文学阆苑,诗经离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深厚的文化底蕴, 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可让当代中学生深感自豪。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让人欣慰满足的是,你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能用我们国家的厚重传统文化丰富滋润他们的人生。我们老师不仅要做一名“经师”,更要做一名“人师”,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中,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与精神的完善。所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充分利用教材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此砥砺青少年的品行,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爱国热情。发展来源于基础,创造依赖于传统。因此,我们应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以为今鉴,以激励今人,让传统文化的芬芳在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

1.当今语文教学突显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90后"逐渐长大成人,他们的生存环境、思想意识在物质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蜕变。随着“90后”大踏步迈入高中阶段,我们明鲜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洋溢的独立、张扬、开放、自由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在他们身上也有让我感到隐隐作痛之处——“青苹果乐园”的稚嫩与脆弱,“流星雨”的善变与放弃,“超女快男”的躁动与幻想,“韩流网络”的耍酷与模仿……望着一张张青春稚嫩而倔强多变的脸,一颗颗热切跳动而偏激易碎的心,我深深地感到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的重担与责任。他们的成长需要经历岁月的雕琢,生活的磨炼,但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碰墙壁,更需要有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成长的“精神食粮”,从而充实他们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识,完善他们的人格。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要有语文埋下的“精神种子”,传统文化就是这颗“种子”。这粒种子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帮助他们从容走过泥泞,穿越戈壁,直面风雨;能够“诗意地”享受朝暾夕月、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能在鲜花掌声中保持清醒,也能在流言诽谤中镇定自省。语文不仅是高考的分数,更是青春成长“基因”!现在外来文化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崇洋、追赶流行、盲目追星之风在中学校园越刮越盛而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没落。据我了解当代中学生如果有人敢在学校提倡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其他同学就会“群聚而笑之”,或讥其“土”,或讽其“愚”。高中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许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这都不是个别现象。试想一下,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连他们都不愿或不屑提起传统文化,那将是多么可悲可怕啊﹗如果放弃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任由外来文化在他们头脑中生根、发芽,民族文化品位不仅不能提升,反而有可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性。纵观当今的国际竞争除了军事经济等竞争外,还有较隐蔽不被国人重视的文化竞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旦完全没落,彻底退出世界舞台,那么不论这个民族军事经济实力多么强大,他都会是一个只剩躯壳而没有自己灵魂的孱弱的民族。

另外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我曾看到过一份在中学生中做的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肩上的胆子更沉重了,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新课标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提供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并逐渐定型的阶段。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新的形势下,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品质的完善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任务。不难发现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就突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古代优秀的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要求“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进而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一种体现。

上一篇: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元素内涵分析及概念、类型... 下一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