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的“善教”促学生的“乐学”

时间:2022-04-13 01:14:02

以教师的“善教”促学生的“乐学”

“快乐教育”是北京一师附小20多年一直坚持的教育实践,主张以教师的“善教”促学生的“乐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实效,学有乐趣,已成为我们课程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师的“善教”要从“四个实效”做起,即课前准备有实效、课堂教学有实效、课后作业有实效和评价措施有实效。

课前准备有实效

1.教师备课有实效

感受文本。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做读者,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然后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

细品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是编者根据知识系统、教学实际、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而精心编排的,作为一个有心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细细地品味每节课后的阅读思考题,用心地去揣摩,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中寻找讲课的规律,为合理地安排教学奠定基础。课后思考题往往为教师揭示了讲课的思路与重点,教师要利用好每一道题,时间长了,会从中悟出它的道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验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重难点的确定是否正确,然后进行微调。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不断提升,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才能更加自如,课堂教学才能针对性更强,教学的实效性方能体现得更好,用好每一分钟的时间,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

备学生怎样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自己怎样教,生怕教不好,而考虑学生怎样学就少了,实际上主导与主体的位置颠倒了。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阅读能力要靠学生自己感悟,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来提高。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学生怎样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用心设计学生的课上活动,备课时在预设中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如《林海》的第三自然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就这段文字,我在备课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段文字,一方面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绿意之浓,另一方面感受老舍先生表达之精,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来抒发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实效的高低。以前,我备课时总追求大而全,在所谓的“完美”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教学的规律,明知完不成,却非要这样做,结果整节课只能“蜻蜓点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我宁要不“完整”,也不取不具实际意义的“完整”。我反复地琢磨、调整教学内容,把一课书的教学任务合理地分散在三课时中,每节课上既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又有师生的交流时间,还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循序渐进,学习、训练有章有法,教学的实效性显而易见。例如,《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共5个自然段,其中的二、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文章篇幅不长,按常理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不成问题。但是文中有不少难于理解的句子,还有不少难读的句子,第四自然段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这样一来要想在一课时内完成显然不现实。最后,我把第一、二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第三、四自然段放在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又安排了一个语言实践的练习,为鼎湖山写广告词,打响鼎湖山的知名度,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语言实践的情景。实践证明,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但落实了教学的实效性,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课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学生预习有实效

预习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欣赏课文,独立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常此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我对讲读课文设计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对生字的预习。预习的重点就放在灵活运用上,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关注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及易错字。上课时,我请学生来讲授生字,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一般情况下,课后的第一题就是我留给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预习作业,这个预习作业一定要在读文基础上完成,学生在文中进行批注。课前,我会利用自习课翻阅学生的课本,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将是我授课的重点。由于学生从每一次的预习中都能提高能力获取知识,学习的乐趣就会随之而来。

课堂教学有实效

课堂是学校培养人的核心地带,为了提高学生乐学的能力,我校提出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强起来(学习能力)”,实践中,我以“问起来”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促进思维与语言的发展。

1.让学生敢“发问”

常言道“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的要求。课堂上,学生发问是我的一件快乐之事,哪怕是学生提出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我也不会置之不理,而是满腔热情地给予解释。由于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发问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解放,慢慢地,学生们也以提出问题为快乐之事了。

2.教学生会“发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阅历所限,学生的发问常有一些不合理或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不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显得零星而无价值。这样既冲淡了课堂教学气氛,也分散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可见,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发问成为教学的重要一环。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从课题特点处质疑。有些课题是理解文章的魂,即我们所说的题眼,抓住题眼进行质疑,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进入文章重点,在理解中能快速捕捉要点。

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处质疑。在主要内容中让学生抓重点进行质疑,如为什么的问题,怎么样的问题,都能直接感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可以正向发问,即顺着课文的文脉深入理解,在疑问处正向质疑;也可以逆向反思,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

在理解重点段的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从关键语句上质疑,以及关键性的标点符号处进行质疑等。学生质疑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结构,抓住关键问题,领悟文章中心。

3.让学生爱上“发问”

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必须好好保护这种可贵的探究学习品质,给予有效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在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文本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对语文学习也有了浓厚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命的碰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有实效

课后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留作业的原则是“让学生体会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的最优发展”。

如课后凡是要求写一写的作业,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但完成的标准不同,有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请用通顺完整的语句把你的感受写出来;第二层次,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简练的语句写出,再把你的感受写出;第三层次,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简练的语句写出,阐述你的感受点,结合实际写出感受。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学生会针对自己的学力水平进行选择。

评价措施有实效

为了把语文教学落在实处,我的激励性评价伴随全程,且以实效为评价细则。

预习作业的评价,我侧重于正确书写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这一内容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的评价,则主要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课后的评价,我除了以课后作业为评价内容之外,每一次的单元验收更是我的重要评价内容。

在有效的评价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上升。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善教”促进了“乐学”,带来了“实效”。

上一篇:热点直击 第5期 下一篇:构建督学责任区工作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