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

时间:2022-04-12 10:45:45

【前言】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主题动机 《狂欢节》的旋律是用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作为它的主题动机,在整个作品中变奏了17次,第2至9首(除第8首外)是以四音列(a-be-c-b)作为旋律动机,第10至21首(除第12首和第20首外)是以三音列(ba-c-b)作为旋律动机。21首曲子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各自的主...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

摘 要:论文从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形式和结构入手,对作品的旋律、调式进行分析,结合作者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归纳、概括出作品的旋律、调性特点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旋律;调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68-03

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创作于1834年,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作品中,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同盟,和代表陈旧、庸俗作风的音乐分子展开斗争,最后以大卫艺术家同盟战胜保守势力,进步力量最终获胜而结束,体现了舒曼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部套曲分为21首小曲,每首小曲又各有小标题,描写了关于“狂欢节”的诸多场景。在这部作品中有虚构的人物――代表舒曼矛盾的双重性格的约瑟比乌斯和费洛列斯坦两个人物;舒曼心爱的两个女人――基阿林娜与爱斯特列拉;舒曼喜爱的两位音乐家――肖邦和帕格尼尼;几个假面人物――彼埃罗、阿尔列金、卖弄风情的女子、潘塔隆和克隆宾娜;两个非人物形象――飞舞的蝴蝶与跳舞的字母;一首前奏与一首终曲――大卫同盟盟员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两首圆舞曲――高贵的圆舞曲和德国圆舞曲;还有几个狂欢节情节小景――表白、互认、倾诉、散步、休止。每首曲子既独立又有联系,各式人物和场景串联成了一副生动的狂欢节画面。在此,我从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入手,对舒曼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些旋律、调性特点作粗浅的探索和研究。

一、主题动机

《狂欢节》的旋律是用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作为它的主题动机,在整个作品中变奏了17次,第2至9首(除第8首外)是以四音列(a-be-c-b)作为旋律动机,第10至21首(除第12首和第20首外)是以三音列(ba-c-b)作为旋律动机。21首曲子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各自的主题,运用调式、曲式、和声、织体、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有的抒情、安静,有的雄壮、坚定,有的活泼、激情,有的具有进行曲风格,有的具有舞曲风格等等。整个作品把一个主题动机有机地串连起来,每首曲子再进行变奏,既有联系又有变化,乐曲色彩丰富多样,作品又显得统一、完整。

二、乐句结构

舒曼善于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感情,所呈现的旋律大都是歌唱性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舒曼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很深,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他从浪漫主义文学中获取的文学精神,让他的音乐充满了诗的意境。他常常为自己喜爱的诗歌谱曲,受此影响,他的作品旋律常常出现诗歌般的方正结构,如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结构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三、弱起的旋律

该作品中较多地出现了从弱拍开始的旋律,弱起小节比比皆是,如第1、2、8、11、17首等。第1首《前奏》乐曲用弱起的效果,加上一连串的附点节奏,产生推动的力量,带出级进的上行音调,在强劲的气势下,犹如前行的号角,拉开狂欢节的序幕。(谱例1)

第11首《基阿林娜》从弱拍开始,和连续的附点节奏一起产生出推动力,催人不断前行。中声部也是从弱拍起的跨小节的切分音,与从重拍起的低声部,形成一种重音交错的音响。(谱例2)

第17首《帕格尼尼》低音声部的弱起,使得乐曲一开始左右手的强拍位置就是交错的,双手远距离的跳奏,左右手重音的交替,模仿了小提琴跳弓的技巧,表现了代表这种高难度演奏技法的帕格尼尼的高超技艺。(谱例3)

四、固定音型的使用

在《狂欢节》中,舒曼常常用一种固定音型来表现特定的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如在第2首《皮埃罗》中,运用了半音进行的下行音型来贯穿全曲,用力度的对比,跳音和连奏的对比,塑造了皮埃罗这个丑角时而滑稽、时而庄严的形象。(谱例4)

第3首《阿尔列金》也是以下行音阶似的旋律贯穿始终,乐曲以跳音断奏和大跳音程,把阿尔列金机灵、滑稽的丑角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谱例5)

在第12首《肖邦》中,为了表现肖邦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气质,全曲从头至尾都运用了波浪式的长琶音作为伴奏,乐曲抒情、流畅、浪漫、细腻,把诗人般的音乐家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谱例6)

在第17首中前三段都是以音符的大跳表现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高超技法。(谱例3)

五、装饰音的运用

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不在少数。如第1首的第二部分就加入了装饰音――前倚音。第9首《蝴蝶》在低声部加入了双音式的前倚音,以飞快的速度展现了蝴蝶翩翩起舞的形象,同时借喻节日盛装的人们舞动身姿、尽情狂欢的场面。(谱例7)

第10首《跳舞的字母》在急速的行进中加进了轻巧的前倚音,童话般的字母瞬间舞动了起来,轻盈灵动。(谱例8)

第19首《散步》中也加入了前倚音,表现的是舞会上的人们在花园里散步时的悠然、轻松、闲适,极具生活情趣。

六、其他乐曲的引用

在这部作品里,舒曼将其他一些乐曲加入其中进行创作。如第6首《弗洛列斯坦》,舒曼就沿用了自己的钢琴作品《蝴蝶》中的“蝴蝶”主题。在第16首《德国圆舞曲》中,一段代表“庸夫俗子”的音乐就是引用的德国的民间舞曲。

七、调性布局

这部作品的主调式是bA大调,之后出现了它的关系小调、下属调、属调、重属调等调式,这些调式和主调联系紧密,既有对比和变化,又有巩固和支撑主调的功能。作品中,第1首便是主调bA大调;第2至11首包括属调bE大调、重属调bB大调和重属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这些都属于属功能调;第12至18首回到主调和主调的关系小调f 小调构成的主调群;第19首又转到下属调bD 大调;第20、21首最终结束在主调上。由此可见,全曲以一个主调为中心,穿它的属功能调和下属调,呈现出T―D―T―S―T的调性布局特点。主调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起到了支撑整体结构的作用,属功能调和下属调依次出现,又使乐曲具有变化和发展。所以,作品在调性方面的布局特点可以说既有对比有很统一。

另一方面,这种T―D―T―S―T的调性布局还体现了古典乐派T―D―S―T的结构特征。古典乐派中,主调和副调常常为近关系调。由此可以看出,舒曼对古典乐派的调性布局特点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八、大小调的交替

曲子中常出现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和关系大小调的交替。如第1首一开始,便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bA大调和ba小调的转换,八小节后又回到主调bA大调,这种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表现出强烈的色彩对比,造成气氛的变化,突出了狂欢节愉快、轻松的氛围。(谱例1)

在第15首《潘塔隆和柯隆宾娜》的尾声,这也是整部作品唯一写有尾声的曲子,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f小调到F大调的交替。(谱例9)

而第17首则采用了关系大小调的交替。乐曲一开始是f小调,第四段则从f小调转到bA大调,回到第16首的调式。这样,这首曲子和第16首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复三部曲式。

九、远、近关系转调

曲子中用了大量的近关系转调。第1首的第三段前半部分从主调bA大调转到bb小调,是主调转到下属调的关系小调,后半部分又转回到主调bA大调上。第14首《互认》的中间部分是从B大调转到它的属调#F大调上。第15首开始的部分是f小调,中间转到bD大调,这是f小调的关系大调的下属调,再现部分又回到f小调。第16首的呈示部分的前半段是主调bA大调,后半段转入bE大调,属于主调与属调之间的转调。第19首的呈示部分开头是bD大调,结束时却落在f小调上,这是原调的属调的关系小调。第20首《休止》引子部分是主调bA大调,进入两个主题时是bE大调,主调转到了属调,变奏的时候又转回到主调bA大调。

曲子中有时也采用远关系转调。如第14首中先由主调bA大调转到上方二度的B大调,之后又转回到主调bA大调,这属于远关系转调。第19首从bB大调转到上方三度的bD大调,也属于远关系转调。

十、较频繁的离调

作品中出现了较为频繁的离调,如第1首中第37至40小节、第43至46小节都是从主调bA大调暂转到它的属调bE大调,之后转回原调。第6首第39至42小节从g和声小调暂转到它的下属调c小调,之后马上又转回到g和声小调。第10首第12至16小节是从bE大调暂转到它上方二度的bF大调,到第17小节又回到bE大调。第14首第9至11小节是从主调bA大调转到ba小调,第12小节转回到主调bA大调,属于同主音大小调的离调。第15首的呈示部分原来是f小调,到第5、6小节和第7、8小节则分别有两拍离调到G大调,再现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情况;中间部分转到D大调后,在结尾的地方第19小节有一拍到c小调的离调,紧接着又回到原调f小调,最后进入再现部分。第19首的原调本是bD大调,在第6至8小节、第14至16小节暂转到它下方三度的bB大调,第21至24小节再暂时转到bD大调下方二度的C大调。第21首《终曲》的第15、16小节则从主调bA大调暂转到它下方二度的bG大调,第17小节又转回到主调bA大调。由此可以看出,舒曼善于改变乐曲的调性色彩,淡化大小调体系的色彩特征。

综上所述,舒曼的《狂欢节》用了一个简短的四音列旋律动机来创作和发展,虽然简单,但贯穿始终、连接全曲,使作品完整而统一;乐句结构方正,赋予了音乐诗的格式、诗的意境,这正是舒曼所追求的“诗意的音乐”;旋律音调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既有反复使用的固定音型,也有起伏较大的旋律进行;全套曲子调式统一,以主调为中心进行发展,其中,还采用了调式交替和转调等形式来变化和丰富全曲的调性,既巩固了主调的稳定地位,又拓展了调式的多样性。

《狂欢节》是舒曼钢琴套曲中的精品,是世界音乐中的不朽之作。仅希望通过对《狂欢节》旋律、调性特点的分析,对今后的音乐创作、欣赏、教学等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巴巴拉・迈尔.罗伯特・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吴磊.舒曼钢琴小品套曲及其音乐语言的艺术特色[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

上一篇:“天才与疯子 真实与虚妄” 下一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