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分析和演奏

时间:2022-04-25 02:34:24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分析和演奏

摘要:舒曼的阿贝格钢琴变奏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自由简扼,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本文简单介绍了舒曼的音乐思想,阐述了该曲的音乐结构与特点,并对它的演奏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舒曼;音乐思想;阿贝格;作品分析;演奏分析

引言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1829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于1830年正式发表。此曲旋律优美、结构自由,去掉了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种种限制。选择这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因为此曲是跨时代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地位。

一、舒曼的音乐思想

罗伯特•亚力山大•舒曼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诞生于德国一个名叫维茨考的小镇上,在家庭的影响下,舒曼从小就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种文学性就反映在他的音乐中,并发展成为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就是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与联想比写作工整的奏鸣曲、回旋曲要重要的多。他的音乐作品热情大胆,想象力丰富,他的音乐评论词句生动、思想独特,因此既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又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

1830年,舒曼正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阿贝格变奏曲》,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开始,舒曼就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把浪漫和大胆的想象融入到曲子中去。这首神经质般浪漫的第一号作品(OP.1)是舒曼献给美塔•阿贝格伯爵夫人的一首小品。舒曼发现她的名字(Abegg)可以转换为音名,就以A、降B、E、G、G五个音谱为主题写出了一首变奏曲。这类文字游戏经常出现,成为舒曼惯用的一种作曲方法。

1.主题

《阿贝格》的主题为二部曲式结构,调性为F大调,节奏为3/4拍。

第一乐部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力度在开始控制在mf,随着旋律声部以移位重复的方式下行二度运行,音量也逐步减小,因而从整个乐段的走向来看,音乐的情绪总体是虚无飘逸的,之下又带着点点类似失恋的伤感。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整体力度控制在pp,给人一种浪漫且忧郁感觉。

第二乐部也由重复乐段构成,和声上虽然出现了离调和弦,但整体调性依然保持在F大调上,使主题的调性和谐统一。

2.第一变奏

《阿贝格》的第一变奏分为A、B两段。这一变奏在调性上很统一,但是它的结构变的更加复杂,和声也增加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舒曼神经质般的情感特征。

A段开始时引用主题的前两个音符作为旋律,采用连续八度上行模进的方式进行变奏,使旋律很快就转为一种欢快的情绪。之后出现了织体复杂化的四声部,最后使用Ⅴ级和弦自然过渡到Abegg的主题,轻柔的音色与开始的热情洋溢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

B段的情绪依旧激荡无比,开始时采用的是连续八度下行模进的方式,与A段旋律进行的方向相反。

3.第二变奏

第二变奏的调性与节奏仍然保持不变,分为两段。第一乐段分为平行不等长的两个乐句,第二乐段左右手开始反向进行,一系列的半音进行与强弱变化的交替,产成一种内部的紧张感。第二变奏总体来说旋律听起来自由散漫,加上不和协的和弦连接,透露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发展规律。

4.第三变奏

第三变奏依旧是保持3/4拍的节奏以及F大调的调性,二部曲式结构。从第一乐部开始,右手就一直用连续的十六分三连音贯彻始终,体现出乐曲有如孩童般活泼有趣、天真无邪的韵味。第二乐部是带反复的八小节,强弱对比十分鲜明,乐曲明亮而热情。

5.第四变奏

第四变奏是带尾声的单一乐段,如歌的,9/8拍。整首乐曲依旧带有Abegg主题的影子,而和声调性的变化多样是这一变奏的突出特色。开始为降A大调,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Abegg主题的变奏,旋律高贵典雅。其次转为降E大调,伴随着内声部的持续颤音,高低音声部交替出现Abegg主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变化。之后通过降b小调至f小调的连接,最终转入F大调,这里的音型和速度渐渐紧凑起来,成为到下一个变奏的过渡和衔接。

6.终曲

第五变奏是整首作品的终曲,F大调,6/8拍,三部曲式结构,幻想曲风格。第一乐部呈示出一种爱情主题,依然是Abegg主题的变奏形式,旋律含着甜蜜和忧郁的矛盾情绪,给主题带来迂回婉转的色彩。第二乐部的情绪更加自由些,是流畅而快速的音乐,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第三乐部是再现段落,主题回原速,加上一些琶音来进行变化处理,慢慢进入乐曲尾声,在下行模进音型当中,音乐逐渐消失。

三、演奏分析

《阿贝格》是一首变奏曲,因此它的主题与每一个变奏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演奏中要能够很好的掌握它的特征与风格。下面将从节奏、速度、触键、力度、踏板五个方面,对这首变奏曲的演奏进行诠释。

1.节奏

这首作品的节奏形式多样,主要节奏型在连续的四分音符、伴奏音型的八分音符、切分音、以及跑动性的十六分音符中得以体现。

其中,四分音符多为主题旋律。伴奏音型多为八分音符,音量要比主题弱,在演奏时一定要突出根音,以配合主题的展现。切分节奏主要集中在第二变奏中。跑动性的十六分符在第一、三、四、五变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第三变奏中,舒曼使用了一个“corrente”的音乐术语,译为“库朗特”,是法国舞曲,带有奔跑、流动的意思①,这个术语的使用,表明整个第三变奏属于很有活力、很有节奏感的音乐。

在演奏中要准确地把握所有的节奏形态,力求做到流畅地表现用四分音符结构的的主题;均匀地演奏十六分音符;突出切分节奏造成的重音移位感;把握休止符的构成的特有节奏感以及用连线重新划分的乐句。

2.速度

在变奏曲中,其主题和各个变奏的速度都会有所不同。整首作品使用的速度标记按次序分别为Animato、Allegretto、Andantino、Animato、Vivace。值得注意的是,速度标记还潜在的传达了表情信息,如第四变奏出现了小行板的速度标记,这一变奏的浪漫气质是在所有变奏中最接近主题的,成为整首乐曲的调和色彩。

在演奏过程中,应把速度与乐曲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看,尤其注意各段落的起始速度。乐曲中的一些句子有时比较自由,要以音乐的内容的情绪为主,做到松弛有度。

3.触键

《阿贝格变奏曲》融合了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主题与每一个变奏的触键都略有不同。例如,在主题与类似主题风格的第四变奏的演奏中,音色要饱满且温柔,手指应触键缓慢。在演奏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时,指尖要灵活触键,形成明亮而具有颗粒感的音色。在演奏有力度的和弦时,则需要将大臂和上半身的力量传送给手指,以此达到乐曲所需要的力度。

4.力度

《阿贝格变奏曲》的力度标记有:pp、p、mf、f、ff、sf、rf七种,而大部分的段落进行、力度标记在p与f之间。只有在乐曲高潮处使用ff的力度标记。力度的变化是表现乐曲内容与情绪的基调,在演奏时应该仔细体会各种标记,利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区分这些力度的层次,以表达出乐曲中每一个段落所表达的韵味。

5.踏板

《阿贝格变奏曲》中有少许踏板的标记,可以用来参考。大部分踏板的使用还是需要演奏者自己来设计,并且在演奏过程中时刻用听觉来检验和调理踏板的使用。在使用延音踏板演奏连贯的乐句时,要注意踏板踩下去的深浅,并要切换干净,来保持乐句之间的清晰;在演奏强有力度的和弦时,可以使用全踏板,以烘托出所需要的音量并制造出共鸣的效果;乐曲中常出现处于弱拍的重音标记,这时的踏板不能在常规节拍处切换,而应该在标有重音记号的音符上用延音踏板以突出重音。

《阿贝格》在舒曼作品中的地位是难已估量的,乐曲中典雅的气质,散漫的音符,神经质般的情感,对甜蜜爱情的憧憬等等许多特质,也是舒曼以后的钢琴作品的总体特质,他以后的创作或多或少都有些Abegg的影子,它是舒曼此后无法抹去的一个痕迹。可以说《阿贝格》是舒曼的“前奏曲”,为舒曼奠定了钢琴音乐大师的坚实基调。

注释:

①田可文编著,《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上海,音乐

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ISBN 7-80692-

183-4,第208页

参考文献:

[1]吕昕主编,《古典音乐巨匠》,北京,西苑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ISBN 7-80108-252-4/K•15

[2]田可文编著,《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上海,音乐

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ISBN 7-80692-183-4

上一篇:图形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