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岛:一个关于如画风格发展衍化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2-04-12 09:03:54

怀特岛:一个关于如画风格发展衍化的个案研究

李秋实・感官视界

自由撰稿人,兴趣涉及各门类艺术,理论及其界限之消融

1795年夏末,去怀特岛(Isle of Wight)的旅行,特纳遵循了哈塞尔(Hassell)1790年的两卷本指南――《旅行》(Tour)。按图索骥,特纳像哈塞尔一样,也从文彻斯特(Winchester)和沙兹伯利(Salisbury)出发前往怀特岛。怀特岛不同于威尔士、山地地区,以及湖区这些英国本土“如画”经典景致,在哈塞尔的《旅行》出版之前,怀特岛还没有获得如画的名声。在1780年至1790年之间,只有8幅可确认的怀特岛景色在学院展出;但是在接下来的6年里,当哈塞尔的《旅行》以及更多的旅行手册出现时,包括特纳著名的《海上渔夫》在内的28幅作品在学院展出,其中一幅出自哈塞尔本人之手。

在特纳关于怀特岛的草图中,水彩画《阿勒姆湾》(Alum Bay)意义非凡。这幅作品不但诠释了特纳对如画的赞同,尤其重要的是,它表达了特纳对如画色彩的看法。因为如画美学的规则通常是由形的理念得出的,对如画色彩的定义只是和谐有度,这幅作品对于特纳如画色彩观的阐释与透析极有帮助。如前所述,在特纳的绘画生涯中,1795年对怀特岛的访问达到了如画风尚的顶点。特纳对小岛的访问非常及时,就在第二年(1796年)春天,在对于怀特岛的看法上,奈特和普莱斯取得了一致,他们共同认为“怀特岛除了一些特殊的地点之外,是非如画的;并不能为画家提供些什么”;在1798年吉尔平出版的导览手册中,吉尔平认为,小岛“被铁锹和耙等农具破坏了”;谷场到处都是,“谷场的外观令人厌恶”;岩石“并不壮丽”,而且“它们的形和色组合在一起,共同损坏了它们的美感”;除了阿勒姆湾,都是一成不变的枯燥的白色。虽然在1798年,吉尔平终结了小岛的如画生涯,但却将阿勒姆湾排除在外了,特纳和吉尔平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因为,阿勒姆湾的外观不像其他海岸线都是一成不变的白色,而是斑驳有致,呈现出多种岩层的叠积,如同特纳绘画《阿勒姆湾》呈现得那样。

像吉尔平这样的如画理论家,他们在对待色彩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如画理论更多是在讲述关于形式和构图的问题。当他们不得不面对色彩问题时,就仅仅从协调的角度加以解决,只要看起来是和谐的色彩就是如画的。吉尔平对怀特岛的主要异议就是其海岸线一成不变的白色,在这一点上,他基本同意普莱斯的观点,认为白色是刺目的和令人不愉快的色彩,无法在风景中占有一席之地。特纳的早期赞助人的洛克(Lock)认为“雪的白色是活跃的、难以控制的,因此显得同和谐原则格格不入……”对于如画色彩和谐的画面来说,白色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对于特纳来说,他从较早时候起就对湖面反射的白色房屋感兴趣,特纳也曾和洛克讨论过影子和光线反射的特殊形态,但这些均没有呈现在他的完成作品里。这说明特纳对非如画特质的思考,还仅仅是思考而已,还没有勇气将其予以实践。

1800年,托马斯・格廷(Thomas Girtin,1775-1802)完成了《切尔西的白屋》(White House at Chelsea),这是格廷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针对当时持续不断的如画争论给予的一个真实的回答。格廷是与特纳同时代的英国画家,两人是友人关系。格廷的大部分作品为水彩画,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将水彩风景作了全盘革新。他曾与特纳一起为蒙洛医生工作,也曾临摹卡纳莱托(Canaletto)的作品,学到了不少有关地景画的知识,因此他的早期作品为地景画类型。他的水彩画是18世纪的着色素描(Stained drawing)和19世纪水彩画之间的桥梁,他的最好作品之一《切尔西的白屋》就表现了两者之间的过渡画法和他特有的诗情风格。特纳对这幅作品的欣赏犹如迷途之人找到了归路,对其赞叹有加。时至1813年,有些舆论针对特纳的风格攻击他是一个“白色画家”,也是不无道理的。正是对待白色的态度,使特纳与一般意义上的如画理论拉开了距离。同样我们也注意到,特纳的兴趣并不仅仅在于吉尔平所限定的阿勒姆湾,而也关注了怀特岛的其他海湾,如:《科尔韦尔湾》、《奥查德湾》等,并把它们一同收进了“怀特岛”的草图合集。对教科书般教条的反对,对如画风格之外的好奇与兴趣、探索与尝试已变得不可遏制。

接下来,这种兴趣在特纳于1796年创作的源于怀特岛题材的《海上渔夫》(Fisherman at Sea)中达到了一个节点的突破,这是特纳如画风格发展衍化的又一个例证。这幅于1796年皇家学院参展的海景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这是记载中的特纳的第一幅油画,其重要性也在于特纳将他对光影戏剧性效果的探索融入了画面。特纳在远景用一条堤岸将海洋分割为两个部分,奇怪的是,相对平静的远海,近海却显得波涛汹涌,不能否认特纳为强调夜晚大海的凶险而予以夸张,但却显得有些不真实。月光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特纳同样将前景描绘得较为昏暗,月光集中洒落在波涛汹涌的中景,如同舞台布光效果一样。这些人工性元素尽管并不真实,但却具有特纳式的戏剧性冲突特质。此外,特纳还在画面中设置了两个光源:天空中的月光、船上的灯光。这是从约瑟夫・莱特那里借鉴来的技法,在莱特的《抽气机中鸟的试验》(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中,画家同样设置了两个光源。在特纳19世纪之后的作品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画面众多重光源的设置强化了黑暗自然中的神秘感。在这幅充满戏剧性因素,但又使人感到恐怖的海景画中,特纳通过对约瑟夫・莱特以及德劳瑟尔伯格的吸收借鉴,颠覆了古典风景的层叠式构图划分逻辑,做到了将割裂的空间融为一体,并在画面氛围上接近了日后崇高风景的境界。

怀特岛意义在于,他从一个如画的小岛,变成了特纳继续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想渊源之所。从1795特纳怀特岛之行开始的发展变化,在世纪之交终有了一个更大的跨度。

上一篇:最美丹霞广东仁化 下一篇:当代水墨的拍场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