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教育改革探索

时间:2022-04-12 08:52:19

第三种教育改革探索

对于实施多年的新课改,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教育改革探索,一是对教与学的改革探索,二是对课程的改革探索。对教与学的改革探索,如江苏省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江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及当下正在兴起的“翻转课堂”研究,等等。较之更早的还有发现法、偿试法等,这些无一不是关于教与学的改革探索。对课程的改革探索,则包括制订新课程标准、编写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各种校本教材等。

关于教与学的改革探索和关于课程的改革探索,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但是,在经过了很多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能否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仅有对教与学的改革探索和关于课程的改革探索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第三种教育改革探索。第三种教育改革探索,就是关于“教育评价”的改革探索。

我们提出第三种教育改革探索的依据是,教育评价在众多的教育改革因素中处于主要矛盾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突出强调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提供衡量教育过程或结果的标准,它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就像“指挥棒”一样支配或引导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过程的展开等。教育评价同时具有育人的功能,对学生而言,教育评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进取,规范学生的,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等等。

在双分制教育评价中,学生仅各科学习成绩合格并不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中,必须积满学校规定的素质发展学分,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我校用两个维度来记录和衡量学生的发展:一个是语数外等学科传统的成绩单,另一个是素质发展积分手册。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用两种学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我校实施多年的双分制教育评价。

双分制教育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素质发展学分评价。学生素质发展学分包含拓展型课程学分和课堂同伴合作学习表现学分。

苏州市木渎实验中学校长 周先荣

拓展型课程内容是在我校开展了多年的“一五六七”素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指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都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五”为培养五种习惯,分别为礼仪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欣赏习惯、思维习惯;“六”是六个“一百”:在初中阶段了解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名人、100项重大发明、100个哲理小故事,100篇美文;“七”指学会唱歌、跳舞、绘画、乐器、田径、打球、等七种技能。这些内容全部纳入了素质发展学分的评判范围,成为“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把尺子。除了“一五六七”四个方面,学生素质积分内容还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育养成等。德育养成内容包括学生在安全方面的表现、体育锻炼、文明卫生、上学出勤、关心集体、仪容仪表等。2013年,我校又增加了课堂同伴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课堂同伴小组合作学习学分主要内容有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研究探索、课堂纪律等。

真正实现拓展型课程等双分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双分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建立起了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双分制网络管理平台。双分制教育评价在我校已制度化、常态化,并且实现了全面融入、全员融入和全程融入。双分制网络管理平台每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分数统计,形成客观全面的大数据信息,为科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学校的教育创新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基础。在战略上,双分制教育改革属于教育评价的改革。在战术上,对于双分制教育评价中的要点,我们都列出评价内容,都制定评价标准,都明确检测方法,都强调评出实际效果,而评出实际效果是关键。

根据多年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最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不会太在乎,但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对同伴给自己的评价却特别在意。初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刚要脱离父母的怀抱,他们特别怕孤独、寂寞,最需要结成群体,也最在乎同伴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怕孤独、寂寞,最在乎同伴对自己的看法”的同伴心理特点,在一项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确定之后,立即制订相应的教育评价内容、目标、标准、方法,向教育评价要收获、要质量。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我们将学生素质发展作为双分制教育评价的内容,学生就会朝着素质发展方向努力,就会在素质发展方面获得提高,我们就会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从科学分类的角度看,双分制教育的素质发展评价内容都属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内容。毫无疑问,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既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极大意义,又必然会有力地推动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必然会直接带来平时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价内容、目标、检测方案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以下是我们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方案:

苏州木渎实验中学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检测方案

评价方案说明:

学习与长跑比赛一样,进步和发展赢在后劲。怎样才能使进步和发展赢在有后劲?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教育家对于习惯的培养都有过深刻的论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良好的习惯主要在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习惯是忘不掉的,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它伴随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发挥着作用。一个人的习惯在心理学中称为动力定型,人的某种行为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就会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就会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我们采用双分制教育评价方法,把“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作为教育评价内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既看学习成绩,又看学习习惯。

我们把学习习惯分为十个方面,简称十大学习习惯。每个学习习惯都有评价检测方法,通过相关的检测评价,考查某个方面习惯养成的实际效果。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对待,真正去做,当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时,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每月评一次,每次的评价结果都会输入学校教育评价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

一、自学预习的习惯

要求:上课前自学预习课本或教师布置的导学案。

评价检测方法:教师组织检测,教师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新知识和相应习题,学生按规定时间自学新知识并做完相关练习,然后交由教师批改。评价分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

二、认真练习的习惯

要求:平时作业认真、细心、规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作业,评价分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

三、及时复习的习惯

要求:经常回头总结、归纳、整理学过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随时复习巩固。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自评和组评结合,评价分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

四、研究探索的习惯

要求:碰到问题反复思考,善于研究探索。

评价检测方法:教师组织测验,根据学习内容出一份试卷,试卷习题相当于课本复习题的难度,教师对答题进行批改。评价分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

五、交流讨论的习惯

要求: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交流讨论,善于交流讨论。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根据学生平时在同伴小组学习中的表现,按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打分。

六、互帮互学的习惯

要求:分三类学生评价。第一类学生是学生助教,真诚帮助有关同学,教学有方,效果明显。第二类学生是被帮助对象,虚心向别人学习,勤学好问,学习成绩有进步。第三类学生没有教师指定的帮助对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热情、开朗、阳光、合群、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自评和组评结合,按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打分

七、广泛阅读的习惯

要求: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自评和组评结合,按优秀、良好、及格+、习格、不及格5类打分

八、做好笔记的习惯

要求:经常做好学习笔记,认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并利用学习笔记不断复习。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根据个学生的学习笔记,按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打分

九、作业纠错的习惯

要求:对于错题认真订正,反复思考,必要时交流讨论。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在错题中选三道题作为检测内容考试,根据答题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打分。

十、考试反思的习惯

要求:每次考试后,对做错的内容深入研究反思,交流讨论,直到真正理解,认真整理错题集。

评价检测方法:由小组组织,根据整理错题集的认真程度和对错题集中某些题目的抽考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及格、不及格5类打分。

实践证明,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某个方面重要时,就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和检测方法。这样既在某个方面采取了得力的教育教学措施,又严格组织了教育评价,两者的结合并坚持不懈,必有效果。在实施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利用学生的同伴评价心理,善于分析和利用学生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成就感、责任感、自尊心、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和心理需要。这样既重视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外在的行为表现,又深入分析利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内外结合,辩证施教,可获更好效果。

上一篇:思想品德情境化教学 下一篇:道德教育的远与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