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精致教学之学情分析

时间:2022-04-12 07:21:23

小班化精致教学之学情分析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放在首位的“读懂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完善“学情分析”的方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特别是研究学生的能力,帮助教师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和有效教学的策略,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课前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教学是环环相扣的。前阶段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能力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高低就是他们要学新知识、所需能力的起点。因而教师了解学生以往的情况,就是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

二、课中读懂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主观认识和情感态度等。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读懂学生的学习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1. 课堂观察。

一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听懂理解的常是面带微笑或表情自若;存有疑虑、似懂非懂的常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认真听讲者常是聚精会神;走神者常是漫不经心。

二是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习惯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促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有位学生笔算完一道除法式题后,马上接着用乘法进行验算这道题,师即时给以评价:“**同学为了确保计算准确,他早就已经养成了验算的好习惯,太好了!”

三是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也要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如:“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个小组,有的拼,有的摆,有的贴,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呀!”等等。

2. 提问与追问。

课堂是探究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生命涌动的舞台。课堂中的每个精彩片段都充满思辩和灵性,而每次灵性的迸发都源于教师有效的提问和巧妙的追问所激发的学生思维灵动。追问是上一个提问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3. 讨论与交流。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关于数学学习与思维过程交流,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读懂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是老师检验课堂效果、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径。学生每天都要写数学作业,而教师则每一天都会发现学生作业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面对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有耐性,多与学生交谈沟通,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勤反思,勤总结,善于利用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制订防错策略,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针对练习,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同时也要从中发现正确和值得肯定的部分,分析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过程,进而解读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关注创新发展的老字号药企 下一篇:永泰能源:页岩气勘查储量两千亿立方 资产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