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富勒在道德教育上的边际效用性

时间:2022-04-12 06:16:20

简析富勒在道德教育上的边际效用性

【摘 要】边际效用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广泛适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作为道德哲学常常谈及的伦理美德,边际效用与此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原理。这里主要借助富勒对道德的划分,分别从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出发,分析道德自身的边际效用性,探析道德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关系,并以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来指引人们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

【关键词】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边际效用

虽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谈及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要把道德掺和起来,但就经济原理而言,道德与经济还是有着某些共通的地方,著名的现代自然法学家富勒就在其名著《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谈及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借助富勒对两种道德的分疏来探讨道德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

(一)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众所周知,水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但我们对某种物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也就愈小。我们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购买的钻石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大了。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较高。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经济领域里随着消费某商品的数量的增加,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为取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应把数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种欲望间做适当分配,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之前某一点停止下来。这个停止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处于被满足与不被满足的边沿上,这就是边际欲望。

二、道德的边际效用与效用价值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秩序理念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身的约束和自律行为,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道德行为主体对他人的行为意念的控制和要求,因此道德在作为对他人的要求和言行倡导时,就存在其效用问题,也就是接受者在多大程度上有这种需求,满意程度有多大。据此可以认为,道德效用发挥的最大化也就是实现了道德教化或教育的目标值,而道德效用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实现道德效用均衡。具体地说,就是不论我们的道德行为采取的是那一种形式或方法,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为社会公认和符合人类利益、客观规律即符合道与德,我们为道德的每项付出和所获得的社会评价的比值都是相等的,也就达到了道德效用价值的最大化。

(一)愿望的道德与边际效用

富勒所指愿望的道德是人们对至善的追求,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期望。这样的道德不像义务的道德那样是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的,正是由于愿望的道德在现实中践行的人很少,就更加唤起人们对愿望的道德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使得愿望的道德表现一种崇高感,和使命感,它唤起人们内心对自我道德的审视和重构,促使人们产生做高尚人的道德需求,激起人们内心对道德至善的向往,体现了人的心灵对意义世界的探询。应用到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原理,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愿望的道德践行的人少,它是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索和超越,是主体最高道德精神力量的体现,因而它比义务的道德更具有崇高性和卓越性,其道德的边际效用就越高。而富勒在愿望的道德与边际效用的关系上认为,如果说边际效用经济学关注的是我们最好地利用我们有效的经济资源的努力。那么,愿望的道德则涉及到我们最好地利用我们的短暂生命的努力。可见就其效力而言,愿望的道德与边际效用也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富勒还认为人们无法确定某些消费或服务的终极标准是什么,同样也无法描述道德的至善状态是什么,但我们却仍然朝着某个目标前行,“如果我们不是处在某种最高目标的指引之下的话,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不朝任何方向努力” ,这个最高的目标显然是存在的,只是我们都无法具体地描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愿望的道德与经济学一样有着各自的目标。

(二)义务的道德与边际效用

富勒认为愿望的道德是人们对至善的追求,践行它会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若不去追求愿望的道德也不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义务的道德则不同,他是对人们过有秩序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人们遵守了它不会受到赞赏,违背了则会受到谴责和惩罚,虽然富勒在书中认为义务的道德与交换互惠相关,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义务的道德上看见边际效用原理的体现。义务的道德是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在秩序的道德,每一个人都有义务遵守它,它是最普遍的伦理义务。这样的道德虽然也具有德性的概念,但它是最普世的伦理,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故而可以将它转化为法律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由于其广泛性和普遍性,践行的人越多其边际效用也就越低,人们不会因为遵守了它而得到褒奖和赞美。这样的道德始于义务,较少的利益冲突,朴实的道德伦理使得义务的道德显得平凡,无奇。有别于崇高的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基于公共领域的秩序维护向人们提出了起码不应该做什么的要求,这意味着义务的道德既具有人类都须遵守的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和惩罚性。由于为大部分人所遵从,从而消减了其道德的崇高性,道德的边际效用也因而消减。

(三)不道德行为与边际效用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除义务的道德行为和愿望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行为,也就是道德底线以下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规,人们会因此而受到谴责和惩罚。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可以作为价值尺度,而在道德哲学中,道德的价值标尺也可以用边际效用来表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对道德底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只要道德底线之下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如果以崇高为基数,不道德的行为既没有嘉许,也没有赞美,更没有褒扬,它与崇高无干。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说,不道德的行为其边际效用为负值。愿望的道德崇高性较高,得到的褒扬较多,其边际效用也就较高;义务的道德虽然不及愿望的道德得到的赞美多,但义务的道德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同样也具有道德的崇高性,其边际效用较低;而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由于处在道德底线以下,为人们所谴责和惩罚,受到法律的制裁,它的边际效用为负。

三、边际效用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一)道德教育需要遵从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

人民们总是在追求最大化的效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道德教育同样需要遵从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道德教育需以人为本,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回归点。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性,遵守道德法则,秉承向善的原初禀赋,追求至善的伦理境界。当然,在追求愿望的道德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对人们在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上敬重,这就要求人们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顺应人性的这个特点加以妥善引导、道德教育,通过使人们在“利己”的基础上程度不同地“利他”、“顾人”、“奉献”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最大价值。

(二)道德教育需要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依据

作为一个精神生产过程,道德教育也讲投入、产出。它投入的是道德理念,产出的是程度不同地唤醒人的道德存在。但在现实当中,道德理念投入得越多,并不一定就会产出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道德的发展也需要遵循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对某一个人进行同一种道德说教,即使我们的观点再正确,所讲的事例再感人,听一次别人可以感动,听二次别人可以继续,听三次、四次并不断地听下去,就会由开始的感动变为后来的反感了,也就是说其边际效用递减了。可见,当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投入的道德理念越多,人的道德存在被唤醒的程度未必就越高。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有一个量的把握问题,量是否适度是能否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来衡量道德教育中的量,避免影响其效果的偏差。同时,根据道德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在进行道德实践时,要做到不断创新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的形式,树立道德新典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美]富勒,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 [美]理查德·豪伊,晏智杰译.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吴丹涛.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再认识[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作者简介:李亚美(1985- ),女,重庆人,西南大学哲学硕士,现就职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 下一篇: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 全面推进供电局反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