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的私法规制

时间:2022-04-12 04:59:16

网络隐私权的私法规制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隐私权向网络领域延伸,网络隐私权具有私人信息数字化、侵权手段的技术性和隐蔽性、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点。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不健全,通过对美国行业自律模式与欧盟立法规制模式比较,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建立以立法规制模式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综合保护模式,同时提高公众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加大网络经营者行业自律的监管力度、逐渐推行网络实名制,才能推动网络的良性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2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成为科技进步造就的时代产物。但是“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就演变成了“网络暴力”,从“美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到我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从侧面反映出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缺失。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严重滞后,本文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私法规制建议,以期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有所裨益。

一、网络隐私权内涵分析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一词源于英文Privacy。最早提出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学者是美国的布兰迪斯和沃伦,1890年两位学者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中提出:隐私权是保障每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情感和心情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交谈的权利。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几乎变为透明的“玻璃社会”, 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网络隐私权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网络隐私权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网络上未明确声明允许公开的所有有关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不被非法收集、公开和使用的权利。”有的学者认为确认“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从立法角度来看,“网络隐私权”概念会使法律过分具体,不符合大陆法系立法技术的需要。笔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并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收集、复制、公开和使用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是对网络隐私权的客体、内容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网络隐私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并指导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征

1.客体的广泛性和特殊性

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网络隐私比传统隐私的客体更为广泛,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网络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个人主页、免费电子邮箱以及申请其他服务时,网络服务上往往要求用户登陆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及健康状况;第二类,个人信用和财产状况,包括信用卡、上网卡、电子消费卡、上网账号和密码、交易账号和密码等。第三类,网络活动踪迹,包括IP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只要其能够构成对个人进行识别的信息都是网络隐私权的客体。作为网络隐私内容的私人信息带有强烈的网络特征,所以网络隐私权的客体特殊性表现为私人现实身份及网络身份等蕴含信息的数字化。

2.侵权手段的技术性和隐蔽性

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网络上非法获取他人的隐私,然后进行披露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撑,作为普通的网络用户,其具备的网络技术及安全防范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其侵权手段具有高科技性,侵权行为可以在瞬间完成,侵权行为人会以十分隐蔽、极具专业技术的方式窥探、披露他人隐私。

3.侵权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网络的高效便利特点,网络信息的公布具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公民的隐私一旦在网上披露,就会有不特定的人不断的刷新网页,即使把信息的源头删除也无法控制住它的蔓延速度,因此信息一旦公布就无法消灭。不仅将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物质损失,同时也有可能给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侵犯网络隐私权行为的后果极其严重。

二、美国与欧盟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美国采用的是以行业自律为主、立法规制为辅的保护模式,美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没有制定一系列法律,而是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规范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这种行业自律机制主要是对网络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益进行保护,其中最具特色的形式是采用建议性的行业指引、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安全港模式等手段进行行业自律。

(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欧盟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是立法规制模式,从法律上确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济措施,用立法规制进行强制性保护个人隐私权益。其主要内容包括欧盟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隐私权保护指令》《电子通讯数据保护指令》等法律文件。

比较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是立法模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可减轻法律机关的负担。但是行业自律模式缺乏强制性,所以大多时候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网络用户对行业自律协议和网络隐私保护声明几乎没有任何控制能力,不可避免的会引发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的优势是:立法保护为网络隐私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保护,使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更容易得到保护。但是因为法律具有稳定性、滞后性和僵化性,不能紧跟网络发展变化,也不利于激励网络服务商,可能影响到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挫伤行业的积极性。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力度不够

隐私权在我国的《宪法》中没有获得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地位,这就为部门法构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造成了很大的立法困境,《民法通则》也没有将隐私权明确规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是通过一些司法解释将其在名誉权范畴下给予间接保护。对公民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予以规定,是立法对隐私权保护的一大进步。

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我国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法第2条第2款明确提出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第36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和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其中,对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和救济方式也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过于笼统,不具有操作性。

2.公民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法律观念淡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传统没有西方国家的健全,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在我国受到立法保护比较晚。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公众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和技术性的特点,网络个人隐私权往往会被很多人忽视。

3.网络经营者对个人隐私信息管理缺失

我国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行业自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这两大公约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操作性不强,缺少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内容;也没有规定侵害网络隐私权的网络服务商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和惩罚方式,有的网站的隐私声明形同虚设或者隐私声明保护的是网站而非网民,很难真正确保网络服务商能够保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

(二)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的重构中,综合借鉴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和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应采取以立法规制模式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综合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制定专门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单行特别法

目前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已经对隐私权给予保护,但是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我们应该借鉴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单行特别法。该单行特别法应明确界定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和权能,规定应当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围,制定侵害个人隐私的侵权责任,规定网络服务者应加强信息监管,不得个人隐私和虚假信息,否则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侵权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对于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还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等。

2.完善行业自律的监管法规制度

在允许行业自律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网络经营者自律情况的监督管理。首先,用行政手段对行业自律保护个人隐私的行政监管,要求各网络经营商制定各自的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声明或规章,自律声明中应具体列明网络用户享有的隐私权的范围,明确网络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建立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由网络经营者联合组成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组织共同成立网络隐私达标认证机构,负责对各个网络经营者个人隐私保护的状况进行评估和认证,最后授权通过认证的网络经营商使用达标标记。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行业自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但是存在内容简单、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没有起到真正的自律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美国是行业自律实施最有效果的国家,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引导、规范、支持互联网行业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公约。

3.实行网络实名制培养网民自律意识

实名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实现网络实名制可防止网络欺诈,减少违规行为,可有效降低传播谣言、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问题发生的几率。但是从韩国实名制的兴废过程来看,网络实名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网络黑客窃取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侵犯个人信息安全。但是不能因为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失败而否定网络实名制,应该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扬长避短。对于实名制的用户信息在实际中存在泄露的隐患,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应制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对于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给予严格的打击,从而保障网络实名制没有后顾之忧。

4.增强公众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增强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使用户既懂得利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不忘尊重他人的网络隐私权。网络用户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积极使用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免遭他人侵犯,如详细了解网站的隐私规定;不要在公共计算机上填写个人的真实资料;了解网站对个人资料收集、使用的声明;谨慎对待网上购物,在决定参加网上购物之前,对网上商城的信用和隐私保护情况进行调查;选择使用加密软件,谨慎处理垃圾邮件等。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7.

[2]陈煜.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2008(2):21.

[3]周友军.论“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J].信息网络安全,2009(2):49.

[4]赵兴宏,毛牧然.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107.

上一篇:新疆制造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 下一篇:重视情感教育,生动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