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VB编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2 01:02:12

《信息技术》中VB编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以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VB编程章节的内容为例,结合神州飞船运行七个阶段中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程序进行的简单修改,程序代码的初步认识,体验利用计算机VB编程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领悟程序设计的简单原理和方法,体验程序设计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VB;神州飞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94-1

一、教学设想

VB编程为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重点为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本章节内容为九年级的选修内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都不教授,2013年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把这个章节内容列为必修内容,同时放在八年级教授。但本章节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如何把这个章节教好也比较困难。笔者紧扣教学大纲,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科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用“神舟飞船”运行七个阶段中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选用当前发生的事件、学生较感兴趣,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用“飞船发射”体现程序的魅力;“飞船的变轨”使用掌握飞船的运行轨迹、程序代码的认识、程序的运行和修改、调试;“飞船的回收”让学生自已分析程序(抛物线)、运行、保存。整堂课通过VB对程序进行简单修改、程序代码的初步认识,体验利用计算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领悟程序设计的简单原理和方法,体验程序设计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做事的严谨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回顾神九与天宫的交汇对接

引出课题;用程序来模拟神州飞船的发射、运行、回收三个过程。

(二)课程演示――模拟火箭发射的程序运行

演示发射程序,模拟演示中国航天发射情况,介绍程序的用法。

让学生试着运行程序,体验程序运行过程。

(三)课程内容剖析――VB源程序的认识、运行,完成”飞船变轨”源代码参数调整

1.介绍窗体的打开、运行、停止。

2.剖析程序。

(1)对程序中的源代码每行进行剖析,同时后面有注释。

(2)程序的设计原理(算法)是椭圆的运行;分析a,b在程序的中作用;当a=b时,运行的轨道是圆。

(3)按钮的代码修改、程序的运行。

3.演示“飞船变轨”程序的修改、运行。

4.让学生体验过程(相互讨论、交流)。

任务:神九上天后,前5圈是椭圆轨道,以后是圆形轨道。请你把飞船先调整到红色的椭圆轨道,然后再调整到圆形轨道。

(运行程序,看运行结果,亲身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能修改源程序,并运行出结果)

(四)知识拓展训练――神州飞船的回收

打开“回收飞船”的程序,分析飞船的回收是一个抛物线运动。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到飞船回收最佳着落位置。(检查学生程序修改运行的情况、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的情况)。

(五)教学点评

1.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收取学生的作品。

2.交流评讲学生的回收飞船的作品。

3.让学生回顾设计回收的程序的步骤。

(教师提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 调试运行 检测结果)

(六)课程总结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同时还能够结合其他课程的知识,感受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1.谈谈你对VB编程的认识?

2.对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发表你的见解?

最后老师提出希望:你们中会有人将来设计的软件在千家万户的电脑中使用;联系实际,让他们懂得中国航天技术与俄美的差距,通过大家的努力,有一天你们当中有人能登上月球或者火星。

三、教学反思

(一)以航天知识与程序设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能力

编程序写在学生眼里是高深莫测,是非常聪明的人或程序员才写的东西,一般都认为程序比较难学,有畏惧感。为给他们有感性的认识,联系实际,用神州飞船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写成程序贯穿本堂课;既有科学知识、又有简单初步的程序思想内容。变轨当中渗透了实际运行的轨迹、飞行圈数、飞船的重量,从前几圈椭圆到圆的变轨;飞船降落中渗透了抛物线的应用。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飞船回收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模拟实际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了解中国航天的成就,让学生有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的愿望。

(二)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共同学习能力

在进行飞船调轨操作时,需要用到VB软件、程序代码的修改、椭圆方程的认识,最终实现飞船的轨道的调整。以小组为单位,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散安排到各个小组,遇到学习问题首先在组内研究解决,其次才求助于别的小组。使学生之间形成互教互学,不但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对知识认识的表述等活动,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共享的条件,实现了学习者的形成性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张孝武先生说:“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Internet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我们鼓励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论证、阐述,并将研究结果写成小型研究报告。并通过多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得到养成,真正实现了信息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聋童汉语水平低下原因再分析及教学改进建议分... 下一篇:浅谈我国青少年校外艺术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