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专业人士搞“山寨”

时间:2022-04-11 09:03:30

比亚迪:专业人士搞“山寨”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最初只想从日益火爆的电池市场分一杯羹。但在随后十七年时间里,从电池业到挤进竞争白热化的IT代工和汽车业,比亚迪不仅超过了索尼、三洋等电池业大佬,甚至“代工之王”富士康也开始为之头疼。

近日,富士康在香港对比亚迪的上诉被香港高院驳回,纠缠五年多的商业机密案暂时告一段落。对于富士康的指控,王传福觉得很冤枉:“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事实上比亚迪从成立之初起,就是凭拆分、模仿国外电池流水线,开创出一个“山寨”界的神话。

国家干部借250万元卖电池

王传福看上去内向而朴拙,有人戏称,如果不看他的那辆凌志豪华轿车,你对他最高的估计可能也只是车间主任量级。王传福1966年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农民家庭,十来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只有哥哥与他相依为命。王传福遂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过多交往,只一心苦读。

1990年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王传福留院工作,他“不抽烟不喝酒,似乎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爱好了”。1992年夏天,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同时被评为部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当时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

就在王传福将要踏上学者道路之际,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那是1993年,诺基亚开始向中国提供GSM移动电话,国内电池产业随之“井喷”,一块“大哥大”电池能卖到数百元。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的王传福从中嗅到了商机:未来手机电池的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在“吃大锅饭”的国企里,王传福不能按自己的意图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1995年新春伊始,王传福毅然辞职,拿着向做证券的表哥借来的250万元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

半自动半人工的“山寨”模式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决定不走国内电池企业“组装生产”老路,而要生产利润最丰厚的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然而一条镍镉电池自动化生产线耗资几千万元。有朋友建议说:“不如再向你表哥或别人借一笔钱吧,或者干脆放弃。”但王传福表现得很平静,以至于员工以为他“有大靠山”,悄悄问:“王总,中央有你的亲戚吧?”王传福高举双手说:“这就是我的靠山。”

没有资金就靠人。王传福和共同创业的兄弟们通宵达旦地查资料、做设计、写流程,把自动生产线拆分成由一百多道工序组成的人工生产线,每组工人只需要做一步很简单的工作,也许只是打磨,也许只是把做好的电池放在箱子里码放整齐。关键生产设备则以自行研发的机器代替,比如著名的比亚迪“夹具”——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比亚迪居然只花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由于人工成本较低,当时三洋每块锂电池的生产成本为4.9美元,比亚迪只需1.3美元。当年,比亚迪就卖出3000万块镍镉电池。到1997年达到1.5亿块,排名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从不否认比亚迪是“山寨式”制造,他说,“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这是比亚迪2004年进军汽车业的宣言。正是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创新模式,不仅为王传福掘来第一桶金,后来也成为比亚迪汽车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

上一篇:总设计师和战友摊牌 下一篇:明治政府的留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