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时间:2022-04-11 08:50:13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主题教育的背景

随手打开一个网站,各种触目惊心的新闻扑面而来。“富士康跳楼事件愈演愈烈”,“校园伤害事件此起彼伏”……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各种网站不断恶炒。

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轻轻一跳,灰飞烟灭,我们不痛心吗?看到一个个无辜的儿童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我们不愤怒吗?看着一个个如花般的女孩为了出名而通过网络炒作的“××门”事件,我们不深思吗?我在想:现在的教育怎么啦?我们辛辛苦苦教育了十几年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如此状况,我们不禁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研究的实验课题“主题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一生奠基”。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看来,语文教师本身就兼有多种育人功能,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价值的主题相遇、契合、生长――这不就是主题教学所提倡的重要内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两千多年之前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激励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豪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的千古绝唱在历史的长河里久久回荡……那些散落在教材文本中的关于生命价值的美文,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哲学、美学与文化意味;它们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人性的符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于从课文中提取生命的主题,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生命的教育,通过师生有效的涵咏、对话、感悟,这些“生命的种子”就会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长成最为壮丽的生命之林,谱写出悦耳和谐的生命乐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在承载起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当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中读出与人类共通的生命主题,挖掘出以利于孩子成长的主题,让孩子们在经典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中,获得更多生命的感悟,为自己的一生奠基。

二、生命主题教育的内涵

(一)尊重生命,永不言弃

生命不仅仅属于你个人,还属于生你养你的亲人、培养你的老师,属于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各种优越环境的社会和祖国。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我们应该像松树一样,狂风吹不倒它,干旱旱不死它,洪水淹不灭它,雷电劈不断它;应该像小草一样,车轮碾过、洪水淹过、太阳晒过、狂风吹过之后,第二天,它依然挺直了腰杆,依然是一片葱绿。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提炼出尊重生命,永不言弃的主题。《艾滋病小斗士》、《司马迁发愤写》、《海伦・ 凯勒》……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尊重、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每个学生学习。

(二)爱惜生命,学会保护

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无论对谁而言,生命都是很宝贵的。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生命变得不堪一击。打开新闻频道,打开门户网站,每天都有因交通事故、火灾、矿难或其他原因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报道。在种种天灾人祸面前,个体的生命真的很脆弱。

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珍惜生命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树立生命第一的观点,教会孩子求生的技能,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讲的这些应该是班主任开展活动课的教育主题,或者是社会老师在思品课上的教学主题,语文课讲这些不是多此一举吗?语文课上成这样还叫语文课吗?我认为,语文课我们不要刻意去进行生命主题的教育。当我们的教材、当我们的教学情境适合生命主题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样的教学机遇。

其实语文教材中教会学生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主题的课文有很多。只用我们用心去挖掘,抓住教育的契机,定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学到自我保护的本领,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超越生命,实现价值

记得著名诗人臧克家写过这样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确,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活了多久、活得怎样,而在于你活着是否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算有价值和有意义呢?对小学生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认真研究教材,你就会发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处处都有关于生命价值的主题教育。

小学三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她是我的朋友》,讲述了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为了救自己的好朋友而献血的感人故事。阮恒不知道献血对自己没有大碍,为了朋友他甘愿献出自己一半的生命。这种精神何等感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为了重写《国榷》,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生命垂危,到北京历尽艰辛搜集逸闻,考查史料,终于完成了428万多字的新《国榷》,他的生命何其悲壮。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从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在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大文豪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快乐的真谛在于“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从世纪老人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扎扎实实练功 平平淡淡求真 下一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