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在纤维含量方面的检测水平

时间:2022-04-11 06:34:19

如何提高在纤维含量方面的检测水平

无论是各类监督抽查还是委托检验,产品的纤维含量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如何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产品的纤维含量,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和消费者,成为衡量检测机构检测技术水平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基础,持之以恒

纤维含量的检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除了需要检测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平时反复实践操作和推敲总结。作为一名检测人员,学好纤维含量检测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各类纤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尤其是棉、毛、丝、麻、粘、锦、腈、涤(聚酯纤维)、氨这几种常规纤维,无论是外观形态、燃烧特性,还是溶解性状、着色原理,都要将其“共性”和“个性”牢记于心,从而不断加深对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合成纤维这三大类纤维的区别和理解。

平时要注重纺织材料和相关检测标准的基础性学习,因为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多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试验基础性学习习惯,理解并掌握与纤维含量相关的各类标准及试验方法。纤维含量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夯实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提高对纺织纤维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从而为学好纤维含量检测起到良好的开端。

学好定量,再做定性

对于纤维含量初学者或者对纤维定性分析还没有足够把握的检测人员来说,先学好定量试验,更有利于掌握纤维含量的检测。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把纤维定量比作是小孩走路的话,定性分析则是小孩跑步,试想一个连走路都没有学好就开始直接练习跑步,难免会起点过高,事半功倍。通过对定量分析的积累,了解纤维间的化学溶解特性,尤其是纤维溶解的难易程度和先后顺序,就可以快速作出判断,哪类纤维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先溶哪步后溶哪步。如果在定性分析中遇到无法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者燃烧法判断出有哪些纤维组合时,就假设当什么都有来处理,然后通过定量试验一步一步进行溶解,再对其进行逐个排除直到得出正确结果。过程虽然复杂,但是确保了结果的正确,同时在溶解过程中也逐渐增加了对多种纤维组合情况的分析判断和试验能力。只有不断地完善纤维定性分析与定量操作之间的关系,熟练地将两者加以结合运用,才能确保我们的试验结果准确而高效。

统筹安排,兼顾效率

当我们对一批面料进行纤维含量试验时,首先要了解面料所含的纤维包含了纤维素纤维、合成纤维、蛋白质纤维中的哪几个大类,尽可能将包含同类纤维组合的样品进行一同试验;需用同一种化学试剂溶解的样品进行一同处理,需用同一个试验环境的样品一同处理,这就无形中提高了试验的效率。根据纤维间的溶解特性和不溶纤维修约系数(d值)的规律,常见纤维多组分样品通常情况下的溶解优先顺序为丝>毛>锦纶>腈纶>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粘纤、莱赛尔纤维等)>天然纤维素纤维(棉、麻等)>聚酯纤维,因此只要面料属于这几类纤维的组合就可以根据以上的溶解顺序规律进行逐个溶解。当然,同种纤维组合也有多种溶解试验法,比如锦纶与氨纶的组合,既可以用GB/T2910.12―2009二甲基甲酰胺法[1],也可以用GB/T2910.20―2009的二甲基乙酰胺法[2],更可以用FZ/T01095―2002中的20%盐酸法或者40%硫酸法[3],综合试验结果的准确度、操作便捷性以及过程的效率值,采用20%的盐酸法更为完美。因此,在对样品进行化学试剂溶解前,必须综合考虑,选定最佳的试验方案不仅使我们的试验结果更为准确,试验进度也更为高效。

纤维含量试验操作要善于利用手工分解法,GB/T2910.1―2009和FZ/T01095―2002中也明确规定在能使用手工分解法情况下,宜尽量使用手工分解法[4]。即使是三组分或者以上样品也要考虑能否将其先拆分部分纤维再进行溶解,在确保试验进度的前提下,手工分解法准确度高,低碳环保的优势显而易见。此外,在进行纤维含量定量分析时要根据纤维溶解步骤,提前备好化学溶解试剂,如甲酸/氯化锌溶液、75%硫酸等。只有做到对整个试验过程的运筹帷幄,才能确保我们的试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操作规范,安全第一

作为一名检测人员,不仅要追求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努力提升自身在纤维含量方面的检测水平,更不能忽略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安全性和规范性问题。纤维含量的检测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试验,都离不开化学试剂的溶解处理,而试验中接触的这些化学用品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从细节抓起,规范操作,认真细心地完成试验中的每一项步骤。必须认真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章制度,对于化学试剂的储存、领取、开封、处理都必须严格遵守化学试剂管理领用规章制度。对于标准中提到需进行安全防护的或者试验过程需涉及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必须事先佩戴防毒面具、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再进行试验操作。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试验细节,在保证安全试验的前提下做到规范操作。无论是硫酸、盐酸的稀释,甲酸/氯化锌的配制,还是次氯酸钠的滴定,都要养成良好的试验习惯,按标准的要求去操作,牢记“平视”、“搅拌”、“缓慢”、“重复”等关键词在试验操作过程中的含义。对于废液的处理,切不可随意将其冲入下水道,该回收的必须回收,该中和的也必须经过中和处理。

善于总结,敢于创新

纤维含量的试验不是每次都能一次成功,有时需要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推敲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总结,而且要善于总结,这也是我们快速提高自身检测水平的最好方法。

例如对于聚酯纤维和氨纶二组分样品的处理,如果该样品是块很薄或者纤维间间隙比较大的样品,那么将整块样品直接丢在80%硫酸中处理10分钟就会溶解完全。但是当这块面料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且手感比较厚实的时候,继续重复之前的操作,那么这个试验结果肯定与正确的结果相差不少。如果在溶解前,我们先将样品的经纬向拆分开,将整块织物转化成分散的纤维再将其进行充分溶解,那么我们所得的结果就会接近完美。因为样品在化学试剂处理过程还存在着溶解是否充分的过程,如果纤维与溶剂的接触面大,化学反应作用的效果就好,得出的试验结果自然更加准确。因此对于每一次试验操作,我们都要用心去做,用脑去思考,碰到问题要不断总结才会有最大的收获,从而使自己的试验水平有质的提高。

作为新一代检测人员,不仅要继承老一辈优秀的试验作风和技术水平,更要敢于创新;不仅要会,更要专而探其深;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样是羊毛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的面料,我们可以用次氯酸钠来溶解[5],也可以用2.5%氢氧化钠来处理;同样是棉和粘胶纤维混纺的面料,我们可以用甲酸/氯化锌来溶解[6],也可以用59.5%硫酸来溶解,更可以用36%盐酸来溶解,有的时候用非标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可能比用标准的方法处理所得结果来得更为准确而方便。

当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一种更为完善、更为便捷的方法时,不妨将其与标准方法一同做一组平行样,再将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当前尚还空缺的纤维含量试验领域,如含金属纤维混纺样品的试验方法,四组分以上混纺样品d值的计算方法等,我们更要积极探索,争取早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GB/T2910.12―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S].

[2]GB/T2910.12―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0部分:聚氨酯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乙酰胺法)[S].

[3] FZ/T01095―2002 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S].

[4] GB/T2910.1―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部分:试验通则[S].

[5]GB/T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S].

[6 ]GB/T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6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S].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质量计量监测中心)

上一篇:福建:人才强检“四字经” 下一篇:衣服标价一路走高,打折到底“折”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