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1 01:58:32

打比方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打比方 数学课堂?摇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81-0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有些数学知识从教者的视角看也许比较简单,但却难以融入儿童的认知世界,这是因为教者的逻辑思维方式没有和儿童的思维方式合拍。笔者认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打比方能让严谨的数学变得活泼,能触动小学生内心独特的心弦,激发共鸣。

一、巧用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

对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中较难掌握的一种,无论是在初学还是在练习运用阶段总是会出现错误,这仿佛成了学生的一个顽疾,以至于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时,教师还要不辞劳苦地讲乘法分配律,但收效甚微,错误依旧存在。原因还得从源头找起:在学生初次接触乘法分配律时,教材以大量的形如25×(4+8)=25×4+25×8为例,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此时的学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接下来的练习也只是生搬硬套的模仿。为了避免这种“鹦鹉学舌”式的无意义的模仿,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即把a看成长方形的宽,b+c的和看成长方形的长,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乘法分配律。这种方法比单纯从众多的等式中概括出运算律要形象得多,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乘法分配律。但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常常犯错,那种“听是听会了、做却做错了”的现实令师生都很苦恼。学生看到a×(b+c),第一印象是a×b,然后顺笔写上+c,即a×(b+c)=a×b+c。尽管令人啼笑皆非,但这确实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写照。

教师无数次的强调只会让学生懈怠、麻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自主记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是笔者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师:袋鼠妈妈a有两个孩子b和c,外出的时候总是把两个孩子都放在自己的袋子里,瞧!它们多开心呐!如果袋鼠妈妈只把小袋鼠b放在口袋里,却冷落小袋鼠c(播放小袋鼠哭泣的画面),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

学生看到此画面纷纷感叹如此做法对小袋鼠c是不公平的。

师:我们在解题过程中会残忍地把袋鼠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分开吗?

小袋鼠哭泣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巧妙的打比方让运算律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情动、心动。果然,学生在以后解题时很少出现丢弃“小袋鼠”的现象。

二、活用打比方,变模糊为深刻

在学习单位名数互化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类似6.5平方千米=0.065公顷的错误,起初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误认为1公顷=100平方千米。但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记忆是清晰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学生在初学阶段,注意力主要放在单位之间的进率上面,究竟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他们往往模糊不清,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往往一再强调:高级单位名数化成低级单位名数要用乘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化成高级单位名数要用除以进率。学生在记牢进率的同时还要分辨谁是高级单位名数,谁又是低级单位名数,对某些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实际上,小学生更易掌握直观形象的知识,于是笔者改进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这4个同学分成两组一起玩跷跷板,你们觉得怎样分比较合理?(故意列举班上2个比较胖的学生和2个比较瘦的学生)

生:把一个胖的和一个瘦的分为一组。

师:如果将两个最胖的分成一组,两个最瘦的分为另一组,你们觉得这样分合理吗?由于学生彼此之非常熟悉,夸张而又生动形象的分法让学生忍俊不禁,一致认为这样的分法不合理,玩起来不方便。

师:6.5和0.065相比,6.5是胖的,0.065是瘦的;平方千米和公顷相比,平方千米是胖的,公顷是瘦的。它们4个在一起玩跷跷板,如果两个胖的6.5和平方千米分为一组,两个瘦的0.065和公顷分为一组,那么两组之间就不平衡了。

把生活中的跷跷板和等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而又深刻,疑虑、费解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烟消云散。

三、善用打比方,转沟堑为通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会由于一些意外的课堂生成而出现一些尴尬的场景,如若处理不当,尴尬会成为一种沟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这种意外亦是一种教学资源。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恰恰考验着教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一个学生上课前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书写时出现了错误,修改白板上的错误不可以用传统的黑板擦进行擦除,学生又不知该如何修改,尴尬地站在白板前。笔者轻轻地说:“想吃后悔药了,是吧?”学生急忙点点头,下面的学生也轻松地笑起来。“我们让时光倒流,回到刚才。”于是笔者轻点撤销按钮。也许是因为紧张,这位学生又做错了,同伴们再次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笑着说:“没关系,老师这儿还有一粒后悔药。”巧妙的打比方,诙谐幽默的语言缓解了学生们紧张的情绪,重新投入到课堂的怀抱。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将一些较长的语句贴在黑板上,正当笔者面对学生十分动情地和学生交流时,贴在黑板上的纸板掉了下来,学生一声尖叫,顿时破坏了整个课堂的和谐气氛,笔者笑着对学生说:“它有些害羞,不愿和我们见面呢!”大家顿时轻松地笑起来。说完笔者轻轻捡起纸板,重新贴在黑板上,并且对着纸板说:“你要大方、自信些,要勇敢地展示自我!”短短的三言两语为整个课堂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打比方,是教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深入浅出地将知识精致地呈现给学生,将看起来冷峻的数学变得柔美近人,让数学课堂充满了诗意、智慧和灵性。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多媒体“四原则”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