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育模式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启示

时间:2022-04-11 05:49:50

蒙学教育模式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启示

摘要:蒙学教育是一种将语言学习、文化知识教育和道行养正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体系。而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筛选和学习策略的运用等因素组合形成的一种自我性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通过剖析蒙学教育模式各个构成要素的教学优势,将其高效的教学理念导入外语自主学习的教育过程,得出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启发性思考。

关键词:蒙学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

蒙学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的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和道德养正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包括对八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所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所使用的教材、课外读物和学者研究、指导蒙学的理论著作等。在蒙学的每一个教育阶段中都融进了如何做人的思想,并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外语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国家教育教学整体计划调控下,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依据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条件和需求,实施并完成具体学习目的的一种新的语言习得模式。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性学习能力和调控学习策略等方面紧密结合的一种自我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注重完善学习者独立习得知识的能力[1],学习过程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态度,教会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习者擅于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自主思考、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蒙学教育模式在许多教育教学方面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学理念方面

(一)学习目标的明确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调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会一门具体的语言学科知识,其最根本的内容还包括了在学习非母语语言体系的过程中,怎样形成、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为什么学”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自主学习所应确立的终极学习目标,同时,这也是蒙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即教人如何为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是以“明人伦”为学习目标,以孝悌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儒家教育模式,“学为己,明人伦”(《初学经训》),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以“仁孝”为其理论核心的儒家思想贯穿于蒙学至“大学”的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蒙学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教育目标是教人如何为人、养成端正的行为习惯,这种思想品德方面的人性教育是终身制的,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始终[2]。外语学习者在进行非母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外语语言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冲击,有时这种文化碰撞会对我们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在学习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进行外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正确的学习目标,即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教人如何为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历代的蒙学教育著作中也都贯穿着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经典上乘之作可作为学习的参考,如春秋时代的《弟子职》、宋代朱熹的《小学》、明人屠羲时的《童子礼》、清朝崔学古的《幼训》等等,外语自主学习者可以以此作为明确学习目标的文献参考资料。

(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正

外语自主学习是一个自主性管理学习的过程,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和评估自身学习成果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内在化的学习习惯养正的过程。而蒙学教育对学习习惯养正方面就非常重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就集中体现出了蒙学教育对学习行为习惯养正方面的重要程度。儒家蒙学教育过程注重对学习者的养正教育,将大道理、大学问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又把与学习者成才密切相关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气质修养以及思想品德等等方面融入到蒙学教材的编撰中。蒙学教育对学习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正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可作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借鉴。

二、教学模式方面

(一)学习策略的选择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即“怎么学”[3]。在语言学领域中,不乏有著名学者提出层出不穷的外语学习方法与策略,不论是斯金纳引用“条件—反射”理论形成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归根到底在语言掌握的初期都是需要有一个不断出现的信息进行刺激,才能达到识记的效果,这些学习方法说到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都是一种自愿或非自愿的机械背诵记忆的学习方式。蒙学教育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五个步骤,以识字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知识。尽管各个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以下步骤和内容进行:第一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主,即,识字启蒙。蒙学教育首先是要进行识字教育,先通过要求学习者进行机械化背诵的方式,学习一定数量的基础字、词,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以知识教育为主,即,礼仪教育[4]。通过循序渐进的礼仪教学,使学习者掌握基础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第三阶段以写作教育为主,即通过诵读记忆一定数量的经典诗词歌赋文章。这些蒙学教育的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学习方法以机械背诵记忆为主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习者通过反复地背诵,将语言文化知识牢记于心,然后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去领悟、体会其中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外语自主学习过程来说,这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常用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反复的背诵,把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字、节奏、语音、语调熟记于心,将目标语语言的文章中精美的语言表达通过不断的重复,逐渐变成自己的表达和思想,日后对其再进化应用就凭的是语感而不是凭语法知识的堆砌了。

(二)教学过程的中心

外语自主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前提基础,即学习者应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育机制能够提供给自主学习足够的“教”与“学”的空间[5]。对教育者来讲,怎样处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整体教育方针实现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因材施教”是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毕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格、能力、爱好等因素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还注重个别教学,看重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激励、积极自觉的完成学习目标。在以“学”为中心的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习者主体的差异性,顾及到学习环境的悬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蒙学教学模式,强调的这种老师对学习者的“一对一”式的教育方法,虽然在授课的效率方面不很理想,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正确的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找到适合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三、教材编撰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了外语学习目标后,如何能够做到选择贴切、详实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学什么”的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所学知识既要能完成既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能保证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的密切结合,在这个方面,知识集约化的蒙学教材可以提供给外语学习者很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范例。蒙学教材分类繁多、有大致分工,又各有侧重,其教化人性的功能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蒙学教材在知识文化教学与人格养正二者间,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人格培养的关系。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载体,蒙学读物的工具性是非常突出的。它不但注重培养儿童基本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教给儿童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皿等许多生活历史类、医学药物类、人体器官类、农业生产类等方面的知识。蒙学教材对各科知识都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与使用范围。

(二)知识体系的规划

蒙学教材是由一个由简到难的知识系统构成的,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内容选择的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大多数蒙学读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如《三字经》指出:教师要跟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依次对下列内容进行教学,要“明句读,详训诂,讲义理,考事实”。作为学习者,首先要从阅读朱熹的《小学》开始,通过学习了解日常生活的礼节、基础文化知识、及尊师敬长的处事道理。之后,再进行“四书”的学习。通读过“四书”之后,紧接着学习《孝经》。当以上基础知识掌握完全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更加深奥书籍的学习[6]。综上可见,蒙学教材已具备了自己的课程教材体系,不仅罗列了学习者应学习的课程,而且整个过程贯穿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蒙学教材不仅重视了对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身心特征的分析和把握,而且坚持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知识集约化的教材知识体系可以提供学习者丰富的文化材料,引导学习者逐步的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也对外语自主学习的教材选编起到体制性的指导作用。

(三)编写形式的特点

古代的蒙学教材在帮助儿童诵读和记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蒙学读物的编撰通常采用的是便于记忆的韵语或对偶的形式。当然,蒙学著作还包括诗或散文化的语体,与此同时,中国文字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象形、会意、指事等文字的都与形象、生动的故事相联系,这些内容又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那么,对这样的教材形式进行学习的同时,就能够对其所代表的文化有更深厚的理解。蒙学教材的编排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心理成长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激情与主动性,这样也便于语言学习者进行记忆,逐步提高他们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借鉴。综上所述,蒙学教育经过近二千年的历史积淀,从萌发到壮大,从废黜到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它是中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蒙学教育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集约化的学习内容体系、行之有效的机械化记忆学习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它更接近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含义,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是一种对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借鉴作用的教育形式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根平,刘道溶.目前国外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研究动态[J].外国教育研究,1990,2:20-25,36.

[2]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卷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7.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6.

[5]庞维国.论学习者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0(2):78-83.

[6]王炳照.蒙学十篇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9.

作者:史平 单位:济宁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下一篇: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