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中学生的作文走出低谷

时间:2022-04-10 11:45:11

如何使中学生的作文走出低谷

语文写作教学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遇到作文课,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老掉了牙的话题谈了又谈;有的同学事先准备几本作文书,东摘一句,西抄一段,拾人牙慧,拉扯成篇;有的同学心中有话,但下笔很难。因此,写出的作文都是一个面孔,没有一点新意,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徘徊不前,写作成了一个包袱,学生一听作文二字,望“文”却步,写作兴趣荡然无存。针对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怎样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出低谷,是现在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兴趣——自觉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寻求,刻苦钻研,不知疲倦,不畏艰难,似乎很轻松地就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我曾对初中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进行调查,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占百分之八十多,这表明学生厌写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教师无良法,调动不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被动苦写,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症”,让他们觉得作文不是高不可攀的。

以人为本,自我表现。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作文潜能,体会到写作的愉快,这种方式就是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大胆放开,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或为之喜怒哀乐过的事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都蕴含着“自我表现”的因素和自我的激情,都写得轻松流畅,真实感人。

作文形式要灵活多样,作文不要局限在老师出题目,学生写,这样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如讲故事、诗歌朗诵、即兴演讲、口头作文等。一次作文课,一位同学迟到,样子很狼狈,我当场让学生描写这个同学的外貌、心理,同学们七嘴八舌,描写得特别形象,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只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才能文思如泉涌,唤起写作欲望。

二、感到无物可写是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整天坐于室内苦读,眼中风景不多,社会经验缺乏。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故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直接参与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

首先,组织活动,捕捉素材。应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体验生活,到大自然中吸取新鲜空气。如到烈士陵园、清扫马路、植树、帮助孤寡老人、为灾区献爱心等,每次活动,提前给学生留下作文,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回来后,学生们热情很高,再也不需要搜肠刮肚,觉得有话可说,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各种教育,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其次,引导观察,选择素材。我们面对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实际是有许多可写的内容,但有些同学把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些事不看作生活,沉重的学习负担,尘封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看到的仅是一棵小草,一个机械动作,一件小事……太平淡,太乏味,不屑一顾,所以对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殊不知正是一星一点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所以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如观察人要观察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性格以及性格在言行上的反映等。要克服盲目性、被动性,切忌撒手不管,让学生淹没在生活中不识生活真面目。还要让学生留意身边那些不起眼的琐碎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教会学生有自己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阅读——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多记,才能使学生认识宇宙间形形的万事万物,积累对生活的间接认识和语言材料,这样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除了发挥语文课文的功能,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阅读室、板报、班级图书角、宣传栏等阵地作用。我让每个学生准备几个日记本,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或剪贴下来贴在日记本上,学会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摘记妙语佳句,精彩片断,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学习好文章的布局谋篇。另外,要求学生每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并且把内容快速记下来,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洞悉世界风云。

最后,我想值得一提的一个问题是,现在学生的作文显得纸上谈兵,有点玩弄文字技巧,谈不上关注学生自己的发展或国家民族的命运,与真正表达学生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去甚远,没有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写出贴近社会,反映生活,写出具有时代感的作文这方面下功夫。总而言之,写作非一日之功,只有千锤百炼,方能成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势在必行。

上一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气氛"动"起来例说 下一篇:浅析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