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子过得生动有滋味

时间:2022-04-10 05:58:15

教一年级的小张老师一进办公室就抱怨:“学生不停地报告,一会说谁上课玩橡皮了,一会说谁打他了,一会报告要上厕所……这样的情景剧每天都重复一遍,真让人崩溃。”对面的李老师机械地画着那似乎永远画不完的钩叉,头也不抬地说:“上课、作业、批改,再上课、作业、批改,日子就像复印机印出来的一样。”

看着小张老师那一副颓然的神情,听着李老师的笔尖有节奏地划过纸张的声音,我陷入了思考。其实很多老师,多年的学校工作都一成不变,甚至有些老师的课件,多少年都没有改变。他们习惯于稳定,渐渐对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依赖,变得麻木,生活产生的巨大惰性慢慢消磨了锐志。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时间久了就不再想跳,也跳不出来。

于是,每天就机械地忙着。可那看似很忙的生活,或许只是因为懒于思考,懒于去改变。于是,重复的日子就成了说辞。因为讨厌重复,所以就选择应付。应付工作,应付日子,应付生命。当生命流于敷衍,人生的意义就会变得空虚。然后,又把这种空虚归咎于重复。这样的日子当然感觉遥遥无期,漫漫不到尽头。可谁能说这不是“你搪塞了光阴,光阴才荒凉了自己”?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两个邻居,经常听到楼下的李阿姨说,到了菜场茫然四顾,就那样几个菜,每天不是番茄炒鸡蛋,就是鸡蛋炒番茄,不知道吃什么好。而楼上的张阿姨和李阿姨在同一个菜场买菜,却一天一个样。一块牛肉在她手里可以蒸、炒、煎、炖、煮,可以配土豆,可以加白菜,可以做牛排,可以……可以做出各种花样。即使是炖汤,她喝一口就能知道是高压锅蒸的,还是砂锅炖的,是急火煮的,还是文火熬的。每天都会变个新花样,哪怕去饭店参加一次聚会,也能学回来两个新菜式,真的是吃得活色生香。

其实教学也同此理,老教师都知道教孩子读一首诗,从读到诵,要很多遍,读得字正腔圆比读正确好听,读得有板有眼就有了节奏感,了解了诗的意思就能读出诗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就会读出情感,联系诗人的背景还能读出意境,同样是读很多遍,却不是简单地重复。

我教了二十多年书,六年级教了十多年,从来没有觉得是原地重复。理念不断地更新,所处的对象都有不同的个性,社会的背景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学手段不停地推陈出新。收音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能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吗?一篇课文教了十多年,每次教我都有新的认识,刚开始的时候是就课文讲课文,后来是把自己能解读到的恨不得都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再后来,根据文体特征研究教这一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研究怎样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现在还是这篇课文,研究的却是怎样通过这篇课文的“长板”,提升学生的能力。当初对课文的感觉“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如今“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现在眼里的“山”和“水”显然已不同于往日。这也许就是“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曾听一位职业规划师说:在这样一个每天都在不停变动的世界,如果你不思进取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重复着,那不是平淡,必然是平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法被替代的技能才能更好地立足于这个世界。我想,这也是一种职业的尊严,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成为教育行业的专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技术,别人才不会看轻我们,才不会随意地指指点点。

想到这里,我对小张老师说:“张老师,这可是个好课题呢,你可以把孩子们的小报告都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类。再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这种现象是儿童是非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还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一种方法,是孩子自我表现,还是试探心理的一种行为反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张老师看着我,眼睛渐渐亮了:“有意思,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至于李老师,我很想问,这些作业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做吗?整天在批改又有什么时间思考呢?这种机械规律地“忙”导致的是“盲”,久了就会感到“茫”。于是日子就成了复印机印出来的纸。

不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无意义地循环的方法就是做一个研究型老师,保持一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保持自己要具有无可替代技能的警醒。我们不仅要谋生,还要谋趣,工作才会变得有意思。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上一篇:教育考察中的两个细节 下一篇:屠呦呦获诺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