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目标,优化课堂

时间:2022-04-10 02:56:09

把握目标,优化课堂

摘 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现有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准绳,以课程标准为水平尺,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最大化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目标;落实策略;对比;合作

如何正确解读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主导着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教学目标该怎样合理定位和规范描述?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不少教师在拟定目标时过于求新求全,缺乏深刻的思考,许多数学课堂产生了新理念下的新尴尬。鉴于此,笔者结合近期参与的童燕娜名师工作室活动,执教了六年级下册的“总复习数学思考――找规律”一课,以我自己的课堂为视角,积极深入地探索教学目标落实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全面优化数学课堂。

一、理清脉络,在对比中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现行人教版教材和老版本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现行教材把同一个板块的内容分成多册教材来逐步渗透教学。这往往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脉络,明确教学目标。

人教版教材关于“找规律”的知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编排。一年级下册主要是一个对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的初步认识。大家都知道,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任何看似浅显的数学知识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就如刚才我们说到的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以及其他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等一些应用模式的内容,都体现了合情推理的思想。而第二大部分综合在六下年级的总复习中,这里的例1以几何内容为载体的找规律问题,然后综合了图形、数字、数形结合的找规律。比较罗列、全面。纵观小学阶段的“找规律”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因此,作为执教者必须牢牢把握编者的意图。因此,笔者将该内容在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对比: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为: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达规律,同时会进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而六年级下册是使学生理解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一年级下册教学重点难点为: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能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而六年级下册为: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并熟练地运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下和六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年级下册因为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规律,所以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而六年级下册就要求学生会用各种方法得出模式化的规律,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增加“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来刻画这个规律。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把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切忌停留在一下年级时候只要发现描述规律的层面上。

二、深入解读文本,让情境更贴近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我们要解读教材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切实领会编者的意图。要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是怎样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对此,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上,对情境做出了适当调整:

师:看,老师和同学们初次相识,想和大家握一握手,要握手几次?如果加上老师在内51人相互握手一次,要握手几次?

不难发现,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得先从小处着手。因此,在情境选取上,我对教材主题图稍作改变,把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握手问题。对于孩子们而言,点线这个问题较数形化、抽象化,初中以后才会有大量的接触,而握手是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情境,相比而言,学生对握手更加熟悉,更易于亲近。而且,握手的次数更直观。鉴于以上两点,我做出了以上调整;而在数据的选择上依旧沿袭了书本提供的数据。因为这5个数据非常有代表性,为发现规律提供充分的数据依靠,更是为后面的讨论做一个自然且完美的铺垫。

学生一看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握手问题,兴致高涨,积极投入到课堂探讨中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智导过程,在合作、讨论、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有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导入,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主体展开部分。对于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课堂合作研讨的学习平台。课堂合作研讨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研讨与讲授不同,使用研讨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使用研讨则让学生积极从事数学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巨大规律呢?结合主题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法:用列表方法记录每次数据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三个层次的PPT:

PPT1:3个同学、4个同学、5个同学相互握手几次?(用点和线段操作)

PPT2:6个同学、8个同学相互要握手几次?(用点和线段操作后,列出算式)

PPT3:50个同学相互握手几次?n个呢?

师:接下去4人小组讨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表格,如果你们看了里面的表格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导。

汇报:

生1:3个点能画3条线段,所以3个同学相互握手3次;同样道理4个同学握手6次(6条线段)、5个同学相互握手10次(10条线段)

生2:6个同学相互握手次数为:1+2+3+4+5;8个为:1+2+3

+…+7。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出来。

生2在黑板上写出算式,然后要求大家找一找算式的规律。

生3:50个同学握手次数:1+2+3+…+49,n个同学握手次数:1+2+3+…+(n-1)

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经历过程”不仅仅是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更是指体验、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和反思的过程,从而积累各种活动经验。本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通过这三个层次的PPT设计,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模式化思考。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纸上有规律地画线段。每个小组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气氛浓烈且和谐。设计三个层次的PPT,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够找出握手问题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

在集体汇报时,学生都能侃侃而谈,都能说出握手次数的来源,顺利发现n个学生的握手问题。

四、精心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学生当堂练习,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暴露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上的不足,还能进行课堂提升。

巩固练习开始,我以一年级以来学生获得的找规律经验,设计图形变化方面的找规律,然后是数字变化方面的找规律练习,最后是数形结合方面的找规律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层层展开:

练习第一题:教材第103页第3题,节日期间广场上有一排彩旗,按照1面红旗、2面黄旗、3面绿旗的顺序排列。第5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100面呢?

练习第二题:教材第103页第1题,找规律,填数。

3,11,20,30, ,53 ,…

1,3,2,6,4,9,8, , ,15, ,18,…

练习第三题:教材第103页第4题。

(1)多边形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2)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2)×180°=1260°

练习第四题拓展提高:

摆一摆,找规律

(1)第6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摆第7个图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3)摆第n个图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从教学目标中来看,要求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并发现其中隐藏着的规律,最终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生活经历就还集中在感性层面上。所以,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再一次结合具体感性的东西找出规律;第二题着手出示抽象的数据,让其找规律。这两题都是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练习。三四两题的设计属于提高、拓展及升华,在结合具体形体找出背后隐藏的规律,明白数形结合,以形带数,找到规律,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从而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效果。这是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夏飞.优化课堂教学的技巧[J].教育文汇,2014(9).

[2]刘雪清.优化处置数学课堂教学细节[J].小学时代(教师),2012(10).

上一篇:弘扬太极文化 促进综合发展 下一篇:依托实践活动 让“恩美”文化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