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

时间:2022-04-10 08:55:22

盘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

2010年1月1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自由贸易区如期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拥有近19亿人口、约6万亿美元年GDP和4.5万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额,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酝酿于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危难时刻,建成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去之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期间所展现的蓬勃的经济活力,生动地诠释了双方加强区域合作的成功,其建成更是引起各方关注。值此启动一周年,又兼中国―东盟建设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盘点自贸区建设情况、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果

经过实施第四批正常商品降税,目前,中国对东盟各国实施协定税率的商品税目在6800个左右,平均关税将从9.8%降到0.1%,平均优惠幅度为90%;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双方有7000种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同时对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实施特殊与差别待遇,减缓其降税幅度,允许他们在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

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对双方贸易和投资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中国业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合作已经遍及各个领域。

货物贸易领域。2010年1~10月,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354.44亿美元,已超过2009年全年双边贸易总额2130.11亿美元的水平,同比增长了42%,超过同期中国外贸总额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为1111.44亿美元,同比增长35%,进口为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49%;东盟国家顺差为132亿美元。

服务贸易也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双方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而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等领域,东盟则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方面看,东盟十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2010年10月,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增了服务贸易专题,围绕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企业的形象与服务。

在投资合作方面,投资已涵盖到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2010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约3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1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远高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这个区域内国家之间各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也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继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后,日本、韩国也开始积极推动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

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经济上对中国和东盟是互惠双赢的,而且在政治上和安全上也是有利的。双边贸易增加了,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了,双边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也会随之发展,促进睦邻友好,本地区的局势也会更加稳定。这样,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来发展经济。可见,对于中国和东盟双方来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经济上和政治外交安全上都同等重要。

自贸区的后续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局良好,成就斐然。然而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自贸区的建设之路才刚刚起步,诸多方面需要协调、推进、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只是一个开端,今后必须下更大的功夫来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自贸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1.正确对待东盟内的各种声音。中国与东盟关系在东盟采取“大国平衡”战略的背景下,成为一个敏感的多边问题。2009年以来美国重返东南亚、日本对于东亚合作的新倡议以及关于将美国纳入东亚共同体制衡中国的说法,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复杂性。

从未来发展看,双方加强合作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其中既有双边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因素,也有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但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中国崛起问题带来了多重效应。尽管大多数东盟国家开始正面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并表示乐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东盟并没有完全消除疑虑,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争夺中东盟自然倒向他国制衡中国。这给中国与东盟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双边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东盟内的不同声音和不同利益的浮现,并不都是消极的。东盟十个国家政治体制、经济水平、风俗文化都有很大差异;十个国家受益程度不一样,对自贸区成立的态度也会不尽相同。这会促使中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盟,进而促使中国在满足各方面利益上积累经验。中国只有当具备足够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技能来处理复杂的利益的时候,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2.积极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成果。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的落实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自贸区能否取得更大效果,还有待各方务实推进。

中国与东盟应抓紧完善贸易便利化的具体措施,如政策法规、通关程序、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方面的衔接细节,从而巩固和发展自贸区建设。同时良好的法制环境是落实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不断推进,法治方面尤其国际司法合作“箭在弦上”。

与韩国―智利自贸区90%以上的利用度、泰国―澳大利亚自贸区63%的利用度相比,区域内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利用度2008年为29%,2009年上升到36%,显然,区域内企业对自贸区的利用程度比较低。自贸区协定的达成,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稳定和优化的环境。但如何帮助企业利用好这一环境,利用好协定中的优惠政策、措施,仍然需要政界和业界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

3.重点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通信等通道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瓶颈,这对于实施自贸区协定极为不利。应该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

全面推进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共同增强区域联通性。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脊梁。区域内各国应继续努力,协调促进有关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对接与统一,加快区域内港口、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枢纽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泛亚铁路东线和南宁―新加坡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

目前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物流观念差异较大、物流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对话协调机制,通过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从物流行业的角度、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的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品和经济竞争力。

历经两次危机的冲击洗礼,两度携手合作抵御危机,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经历,把中国与东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个双赢的制度安排,是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最好见证和坚实基础,相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责编/赵哲)

上一篇:宜居城市:第二次城市革命 下一篇:产业升级与研发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