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

时间:2022-04-10 05:38:37

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活动化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在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做好知识准备。

关键词:数学;生活;数学问题;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学问,同时也充满数学。学生数学知识与才能的获得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我认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新课导入注重创设生活情境问题

众所周知,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点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进水需20小时把空水池注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当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1)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补充和不断地消耗。

(2)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

……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

现实生活要走进数学,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必须加强整合,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备课,认真挖掘教材的潜力,认真思考课堂导入的话题情景,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数学新知识,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教师可以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知识运用到新课程的讲解中。比如,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6,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长方形ABCD,并且以点B为坐标原点,分别以BC、BA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坐标分别为A(0,4),B(0,0),C(6,0),D(6,4)。新课导入要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恰当的情境问题,使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易于乐于参与到新课的讲授中,创设了良好的班级互动氛围。

四、营造体验式数学课堂

只有营造出体验式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教学效果最优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树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学生的体验放在首位,自觉运用体验性教学方法。

五、作业布置注重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布置作业,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学生不仅要会把生活带进课堂,还要懂得把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中,应用在生活里,使数学学习变得切实而富有意义。例如,布置让学生留心周边生活中的数学的作业,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应用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在教课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感知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3):72-74.

[2]邵红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10(5):90-94.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从习作选材谈习作指导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