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09 11:38:28

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从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以公允价值在一些资产、负债中的应用为主线,通过对公允价值在中外发展现状的比较并综合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分别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展望和建议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1)06-0014-05

2006年2月15日,我国了以公允价值运用为最大亮点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新准则体系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存在着争论和模糊认识。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学术界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现状入手,探悉公允价值研究中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的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也是深入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学术界一般采取对FASB和IASB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解释的方式,来深化对公允价值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研究。

1.公允价值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起初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准则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方面:首先,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是有序交易。而有序交易又有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项交易应该是自愿的(不出于被迫交易);交易要以假设为前提;存在经常性的交易市场。其次,资产和负债的出售或者清偿在主要市场进行。最后,市场参与者应该独立于报告主体(不存在关联方关系),而且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上面的几种观点中可以看出,虽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出了三点内容:熟悉情况,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全面的、对称的;自愿性,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公平交易,资产和负债的出售或者清偿在主要市场进行,而不是在清算时或者其他不利的条件下进行。

2.公允价值的实质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绝对不能孤立、静止、甚至割舍周围环境。公允价值计量与成本计量相比,它主张价值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摒弃了成本模式下按特定时点的金额入账后不变的方法。这也体现出了哲学上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正是因为公允价值承认企业资产价值将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动,所以在账面上对资产价值的记录也就必须对这种变化有所体现,不能一直将资产价值稳定在最初购入时的价值。现行市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表现,每个计量时点的计量对象的价值就是与之相对应的各个时点上的现行市价。

3.公允价值的特征

(1)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这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而这三大要件又正是公允价值的实质和精髓。

(2)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对于资产或负债的认定。

(3)形成公允价值的双方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

(4)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是全面的,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五种计量属性,分别为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和现值。历史成本是资产入账时的成本,是入账时点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是以现在的条件重新购入同类资产的成本,也是特定时点的入账价值。现值是将未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现金流量通过折现率计算的,它和可变现净值可以说是估计的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历史成本首先以实际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前提,是在取得资源时间点上的交易价格[1]。公允价值既可以以真实交易为前提,也可以以假设交易为前提,但都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去评价和计量。初始确认时,公允价值可能等于历史成本,也可能与历史成本有所不同。当一项交易是公平的,交易双方熟悉市场情况、信息对称时两者一致,历史成本被认为是公允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不断变化,这时历史成本就不再公允了。

2.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较

重置成本强调的是重新购置,是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支付的代价,主要是站在企业作为买方的角度。而公允价值是从市场角度,遵守自愿、公平原则来对资产计价。当资产从市场上被购入且客观公允,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条件时,两者相等。

3.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

可变现净值是正常销售资产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除资产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新准则中要求,期末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进行计量。对于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存货,与产成品、直接出售的原材料和待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并不完全相同。当产品在较短的时间被出售(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变现净值接近公允,可以近似的认为是公允的。

4.公允价值与现值的比较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价值。现值的准确与否由三个重要因素决定,分别是折现率、贴现率应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时期和未来现金流量。未来现金流量是资产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流入和流出量,不包括尚未做出承诺事项所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只有这三个因素符合客观环境时,计算出的现值才是准确、公允的。当三个因素中的某个因素不被普遍认同或是在特殊条件下确定时,就不能认为现值是公允的。

公允价值是一种理想化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都有可能是公允的,它们是公允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

历史成本基于过去时点,与之相反,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都是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现值是基于未来时点的折现,也可以说是现在时点。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1.采用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两种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两个观点[2]。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方面。而可靠性,是指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也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真实性、可核性所谓可核性是指信息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即由独立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基本相同的人员,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和中立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必定真实、可靠,真实交易、合法凭证都是历史成本有效的保证。历史成本计量更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但是随着新的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发展,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给会计实物界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历史成本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企业间的创新交易、新兴行业的涌起都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迫在眉睫。公允价值也更能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目标。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资产的价值,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符合当前的市场条件,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决策。我们必须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做出权衡,在特定的时期有所侧重。

2.资本保全观

资本保全是指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损益。资本保全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是以生产能力作为衡量标准,是期末投资总额超过与期初保持相同生产能力所必须的投资总额。货币资本是以名义货币作为衡量标准,是期末投资总额等于或超过按名义货币计量的期初投资总额。目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普遍存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很难购回期初相同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的生产不得不在萎缩状态下进行。但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会大大不同。公允价值随着市值的变化而变动,即使在物价飞涨的环境下,公允价值仍能够购回原来相同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不但为简单再生产提供保障,还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基础。

3.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目标的两大观点。实质上,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偏向决策有用观,这完全贴近国际准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作为投资者等报表外部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能否带来现金流,获得收益。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反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及变动趋势。各种资源在当前市场中的价值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具时效性的信息,使投资者做出更有利的决策。公允价值计量正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最好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是不能满足与之相符的会计目标,当然就更不能实现会计目标了。公允价值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而变化,对满足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有助于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结果的验证。而且历史成本计量是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入账时要求有完整合法的凭证,使得企业不便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原因。历史成本计量规定期末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会计上的账面价值时,要对资产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与之相反,当物价上涨、期末资产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却不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样,在物价下跌时历史成本计量能够贴近市场。但在物价上涨时就与市值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而公允价值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为股东、债权人等的决策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1.公允价值的确定

由于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用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而公允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交易价格,这就存在公允价值如何确定的问题。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活跃市场的市价和估值技术。

(1)活跃市场的市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认为,活跃市场存在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这是因为,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自愿的买方和自愿的卖方之间所达成的价格。如果易于而且稳定地从交易所、交易商、经纪人、行业集团、定价机构或兼管机构获得标价,而且标价代表了公平交易基础上实际并经常发生的市场交易,那么金融工具应被视为存在活跃市场。如果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则可以用以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由于巨大的财务困难或法律法规要求之类的原因,使销售方或购买方的谈判地位受到不利影响;交易价格受到实体之间其他合同或交易的影响,失去了公允的特性;双方为关联企业,双方的交易受母公司的制约并要求其中之一放弃一部分利益;资产或债务的报价错误或非法活动影响了特定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上述情况都会影响到交易价值的公允性,这时应当对资产或负债重新进行估计。

(2)通过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应当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尽量多地采用市场因素,尽量少地采用内部管理者的估计和假设。估值技术包括使用熟悉情况的各方自愿进行的近期公平市场交易价格、参照本质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现行公允价值和折现现金流量分析等方法。准则制定者为公允价值的确定可谓煞费苦心,要求估值技术尽可能模拟市场真实交易,并且断言活跃市场的市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从实践上看,以活跃市场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基本上可以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

2.当前经济危机下的公允价值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从美洲、欧洲到亚洲,无一不受到波及。事实证明,此次风暴的来袭,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资产,其市场价值应声而落,惨不忍睹。“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取代过去的历史成本会计。但这种会计方法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不断下滑和低价出售套现,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因为企业在泡沫时期的资产负债表水涨船高,容易采取进取扩张的策略;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如基金、股票等可交易的衍生产品)大幅贬值,按市值入账将带来巨额损失,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放大了财务困境的程度。为此,各国政府积极应对,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办法,以减缓危机带来的金融资产账面大幅缩水的局面,其中就包括修改“公允价值”的计价规则。在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各国修改会计准则行动可谓争先恐后,以此来保护自身的资产安全。对我国会计准则而言,笔者认为应对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比如公允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假设,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评估机构的风险。其次,提高资本缓冲和备付金。增加缓冲资本和采用前瞻性准备金计提,将有助于防止资产价值周期下降。最后,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

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展望和建议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国际上公允价值向各会计要素的延伸正在逐步进行。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也已取得了重大跨越。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顺应会计变革的这一国际大趋势,积极探索解决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3-4]。

1.要谨慎适度采用公允价值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相应的规定,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认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随着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时代已经到来。尽管如此,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依然存在很多争议,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如何对财务报表中的公允价值部分进行审计,并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从主客观上提高公允价值确定的准确性,我国也应当建立一套公允价值的审计具体准则,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程序。

2.明确市场交易假设

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依然是公允价值基础建立的必要前提。但是市场交易假设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市场交易假设是指会计计量数据来自市场交易形成的市场价格。交易可以形成资产或负债,也可导致收入和费用的发生,资本与投入的退回。市场价格可以是已发生的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也可以是未发生的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市场交易假设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的会计数据均来自市场价格;二是资产负债的价值应随其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一般来讲,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交易假设只包含第一层含义,而公允价值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交易假设则同时具有两层含义。这一假设的设定是有其客观依据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包括劳务和技术等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事实上,企业经济活动大多数都表现为市场交易,有市场交易就离不开市场价格。之所以称之为假设,是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市场交易事实上并不存在,如接受捐赠或商品在企业内部转移等,但这并不妨碍这一假设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市场交易假设对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及会计方法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假设为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它表明会计数据只能来自于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交易基础的其它任何数据,如预测数据等,并不足以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数据。其次,这一假设使会计目标与会计计量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协调一致,从而为公允价值基础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性,也要求代之以公允价值计量

目前,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产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主要通过成本和收入的合理配比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的未来经济前景。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将成本和收入配比时往往带有相当的武断性,从而使得资产的计量和收益的计算只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如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都存在着多种方法和选择,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可靠性备受责难的地方。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也使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

4.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

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最为可靠的,是公允价值最简便的来源。所以努力培养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可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直接、客观。在从会计准则角度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以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

5.公允价值的运用把估价的重要性提到日程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在这方面除了加强会计外部环境外,还应在会计准则与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为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相信通过会计界同仁的不断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得到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丽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15).

[2] 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3] 于朱婧.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市场周刊,2006,(8).

[4] 刘冬.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6,(7).

上一篇:西方企业理论演进与最新进展 下一篇:“十二五”时期辽宁会展业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