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意蕴

时间:2022-04-09 06:57:27

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意蕴

摘 要 政治与伦理的相互渗透性昭示着任何一种政治社会理念的背后都是以一定的伦理意识作为支撑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背后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伦理特质,本文从这一独特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解读,为深层挖掘这一理念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 生态伦理意蕴 解读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政治与伦理互化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二者难以分割,政治伦理化为政策的推行增加裨益,伦理政治化则强化了伦理观念的政治性,二者互化共赢共同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一观点与法国霍尔巴赫的主张相一致,都强调了政治与伦理的不可分割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政治层面讲这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先进性,理论层面讲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论是先进性还是系统性与整体性都是孕育在其生态伦理特质之上的!

1贯彻创新发展,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核心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主张是生态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发展问题,历史上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此起彼伏,针对这样的发展效应我国也在随之调整发展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初见对生态伦理的重视,科学发展观则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最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则是在继承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之上全方位的展现了对于发展的生态伦理界定。

基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这一国情,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过剩的产能与库存,将成本降下来,将短板补起来就不得不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是具有全面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农村土地和国家耕地制度保护都做了详细的解说,提出要藏粮于地和技的战略,对于农田水利以及土地加以大规模的休整与治理,对永久性的基本农田加以划定确保耕地面积。土地是农民的命脉,要想稳住农民这一群体确保农民权益加以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是极为有必要的,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经营权,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耕种率,减少土地流失率和荒芜率。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安全对于国家全方位的发展具有稳定的保障作用。为推动农业的安全发展《建议》指出要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近几年“毒生姜”、“镉大米”“过期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还历历在目,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把好入口农产品的质量关。

创新发展不是单纯地工业或者科技的创新,几乎涵盖所有领域的创新,例如对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但是又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监督预警机制,以此来提升矿产、水等能源资源以及粮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防风险能力。将创新运用到各个领域既包含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前进,因此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核心。

2力求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结构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基调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进行协调式的发展,不能只顾一方而忽略它方,要实现整体性的发展。协调发展的实质与中国古代社会追求的“大同社会”和马克思主义者所向往的共和产主义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协调是的发展。

实现协调发展首要的是在区域之间推动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崛起等区域性的发展战略对于地区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把握好区域性协调发展,不仅仅要关注西部、中原、东北地区的发展,还要兼顾到其它地区例如:偏远的红的革命老区、边远的牧区等等。在这些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滞后、科技落后、教育破败导致新一轮地区经济的落后、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地区人民的生活更加的贫困。所以协调发展要推动红色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加大对这些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区域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继续保证东部地区的经济带头作用,加快推进建设长三角经济带,治理并改善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民的用水安全。

城l发展差异是除区域发展差异之外的影响协调发展的又一因素。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指出随处可见,包括生活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基础设施都要较农村高一大截。《建议》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提出,要极力做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均衡,农村以及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城镇将会成为社会事业的重点工作对象,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农居环境的整治与改善,强化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主题。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稳步前进的保障,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不仅仅限制于经济层面的协调发展,还展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人、自然、经济的协调性综合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基调。

3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本质

绿色富国惠民是绿色发展的核心精神,进行绿色发展扩大质量有保证的生态产品的出产量,加快促成发展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立志实现民富、国强、国美是发达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本质。

绿色发展要达到的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效果,为尽快实现这一效果,《建议》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对于自然的利用须紧握“度”的标尺,切勿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应当科学建构生态安全格局。参照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来设定城市规模,城市绿化力求与地标特征相融合尽力达到全程绿色标准。绿色清洁生产和低碳循环发展成为生产的主体,实现金融的绿色化。同时强化教育特别是对资源环境国情的教育,促使公民的树立生态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以此推动消费及消费过程的绿色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显得及有必要,这也是绿色发展的关注点之一,建立健全本土稀有、濒危物种保护机制,加大对野生动物非法获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护生物多样性。狭义的绿色发展不能撑起绿色这一理念,因此低碳循环发展、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都是其内容所在。环境治理力度要加大,着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的环境治理系统,对河流(水资源)、土地、空气开展深度防御治理污染工作,做到城乡污染防治工作一视同仁,同时对环境治理制度进行改革,扩大覆盖面建立垂直型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机制。此外还要进行国土绿化,不断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加大对林业进行保护力度,实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同时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制,涵养水源,综合治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对于海洋领域实施蓝色海湾计划。

绿色发展实现的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绿色治理,是从天空到地表再到低下的综合性治理,最终的本质行动是保障人的生存权益,维护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实施开放发展,力图合作共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路径

开放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思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是中外的又以战略联系,能够实现中外相关地区的互利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将进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并且建设一条国际性的经济合作走廊,以加强实现内外的能源资源合作,与当地在科教文卫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合作,以期实现造福当地民众的宗旨。“一带一路”是一个双向互赢的机制,不仅仅可以造福当地的民众而且对于国内的发展状况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带动国内地区的发展解决就业与经济压力。同“一带一路”有相似功效的还包括深化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发展态势,在多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跨越式交流。

中国一贯是负责任的国家,开放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还包含着在全球经济治理上的合作,积极地承担国际性的责任与义务,热心参与全球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谈判,对所作出的减排承诺予以落实。除此之外不间断的进行对外援助,不断扩展援助的领域,不仅限于科教文l领域还包括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力求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发展是将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扩展到了其他各个领域,引进国外的能源资源,输出国内的过剩的产能与库存,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双提升,因此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路径。

5秉承共享发展,谋划人民福祉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伦理目的

共享发展是以发展成果全民收益的一种发展理念,是秉承以人为核心为实现人的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为终极伦理目的。

共享发展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诸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式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性的公共服务,加大对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施脱贫工程,进行精准扶贫与脱贫,实施过程要有较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在生态重要且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性的扶贫,在扶贫脱贫过程中进行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长期;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力求实现教育公平破除地区性的教育垄断,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教育能够培养真正的人才;不断调整初次分配的分配格局对再分配加大调节力度使得收入分配兼具公平与效率,缩小民众的收入差距,提升民众内心的收入公平感;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参保计划,同时对于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更加的完善,对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加以调整,确保城乡居民大病治疗有所保障,此外进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减少异地治疗费用结算手续方便居民异地就医治疗;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于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要做到城乡覆盖,确保医药质量,稳定药品价格,理顺医患关系,对于传染性等重大疾病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同时不断向广大居民普及重大疾病的宣传教育,竭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

6总结

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理念除具有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生态伦理特质。余谋昌教授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纯粹是环境问题,不能就环境论环境地思考。它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问题归结到一点即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类从原始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总是在不断的进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伴随着一种或者多种发展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呈现出不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明成果。就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确需用一种具有“绿色”属性、“生态”特质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启和.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J].学术交流,2008(11).

[2] 孙祥,林雪馥,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J].哈尔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3] 葛亚坤.“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路径[J].观察与实践,2016(4).

[4] 顾超.论生态伦理的当代中国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2013(2).

[5] 华启和.试析生态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6] 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2.

上一篇:即时评价:让品德课堂绽放异彩 下一篇:试论情景教学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