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09 01:29:36

《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了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课程的改革措施,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 多媒体 启发式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1]是一种集视频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的教学[2],也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一种信息的双向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每一门课程,从不知到知,或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需要自己动脑筋去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在《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辅助《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教学的实践

传统的《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黑板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板书的设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教师对各种媒体信息的组织利用能力。如果运用恰当合理,多媒体教学将会显示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

1.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原理和公式,传统教学中主要采用口头表述、板书对原理进行讲解和公式推导,面对很长很大量的公式推导,学生会感到厌倦,注意力不集中。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将公式推导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织,如辅以图片,重要部分以不同的字号、醒目的颜色加以强调等,这样一来枯燥呆板的公式推导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有些原理的讲解仅用语言表达,学生会感觉单调无味,如铸锭的凝固的概念,在教材中仅用一句话阐述,传统教学中需辅助举例来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举出实例,且可用动态画面铸锭凝固的全过程,教师依据此动态画面的展示,不仅可介绍凝固的概念,还可讲述凝固的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室的屏幕上。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针对画面和动态图对学生提问或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则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大为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2.增强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生产设备,对于设备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点的讲解,一直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多媒 体课件教学后,这些难题就可迎刃而解。教师可用三维立体彩色画面在屏幕上展示熔铸设备,比如结晶器的内部结构,并用动态画面演示物料在设备内的进出路线和熔体状态等。不仅熔炼炉、结晶器等典型设备可用动画演示其内部的熔体流动状况,而且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和熔体凝固等概念的介绍也可用动画演示。动态画面的演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熔炼与铸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几点思考

1.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

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在上课期间基本上是坐在多媒体控制台前,依靠鼠标、键盘和话筒来授课。有时一堂课下来,教师完全没有离开多媒体控制设备,对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教师应该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其次,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中进行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比如在涉及到铸锭凝固过程的复杂的公式推导的时候,由于课件页面的限制,推导过程常被分成若干页来展示,而来回地翻页会使讲解过程混乱、学生眼花缭乱、模糊不清。此时若使用黑板讲解,可将推导过程从左至右依步骤完整地列出,数据符号及每个步骤一目了然,学生反而易于理解,教师也易于讲授,教学效果更好。因此,采用多媒体辅助讲授《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课程时,教师最好是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

2.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疑”是求知欲的开始,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推动学生主动产生思维运动,启迪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的激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学到知识,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把问题带人课堂,讲课中要善于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引人一个感觉有兴趣,觉得有问题可想,非探个水落石出不可的境界中。这样就要把授课内容组织成一系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去思考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3.设计可启发性讨论题及提问方式,加强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可以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课堂讨论要取得效果,首先要使学生愿意开口,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需要教师设计可启发性讨论提及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这非常重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既可以使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下转第94页)容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更清楚自己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学生有时觉得自己懂了,但不见得真懂。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想法,纠正不正确的认识。通过讨论,他们除了能够明了问题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可能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应当区分进行分析。

三、结语

以上就如何在《有色金属腐蚀与铸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多媒体辅助这种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有优点,也有不足,但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方向。从老师个人讲,一方面要不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课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点,扬长避短,并且善于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苏显云. 多媒体教学课件基本制作与使用实务[J].化工高等教育,2003(l):50~55

[2]陈存中. 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上一篇:“采蜜本”的启示 下一篇:应用期望效应,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