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4-09 08:31:09

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国内研究现状

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性解放运动相结合而形成的主动适应于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寻求女性与自然间的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从性别的角度切入生态问题,指出男权统治与人对自然的统治都是根植于以家长制为逻辑的认识之上的,进而进行深入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非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男性沙文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到女性在解决环境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女性可以利用女性的视角去审视环境危机,找出环境危机的根源,提出解决环境危机的办法。生态女性主义者提倡消灭所有的统治剥削,即走出西方“父权制”和传统理性主义的“二元式”思维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生活,创造一个多元式思维引导下的,联系的、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来探讨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挖掘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试图实现生态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当前,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妇女在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妇女地位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两千年,然而其中有关女性记载却并不多见。女性占51%,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藏族社会人口繁衍、婚姻家庭、文化传承、经济生活、、民俗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政教合一的旧制度下,妇女处境艰难,受到政权、神权、夫权的残酷压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妇女除了繁衍外,养育子女和从事家庭劳动,还要承担大量的社会生产劳动。但是,她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妇女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人身自由,农奴主可以把女农奴当作礼物随意交换和赠送。旧所颁布的《十三法典》将妇女与乞丐、铁匠、屠夫列为同一等级,命价为一根草绳。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没有发言权。旧法典中明文规定:勿予妇女议论国事之权,奴隶与妇女不许参与军政事宜。民主改革后,各族妇女成为社会的主人,她们的政治法律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妇女参政水平不断提高。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杰出人士中,女性比列不断上升,一部分妇女还走上了各级重要领导岗位。自治区区级和地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57.14%,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达到93.24%和91.89%。女性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近四成。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妇女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宽。据自治区妇联统计,女性就业人员70.7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7.1%。女性除在家庭中从事家务及农业生产活动之外,随着妇女职业技能的提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妇女在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就业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农牧区的妇女加入农业经济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和家庭创收的主体。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意识、独立意识的日益觉醒,女性的自我价值的愿望很高,女性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社会认可。在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在和平解放初期和民主改革运动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斗争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妇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马克思曾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精确地衡量。”妇女承担着繁衍后代和教育、保护后代的职责,她们更能切身感受到环境恶化给自己及子孙后代造成的苦果,对环境恶化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感受更加深刻,所以更加关注影响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妇女既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还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特别是在农牧区,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牧区大批男劳力逐步向乡镇企业或其他行业转移,妇女成为农牧区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妇女占农牧区劳动力的60%以上,妇女还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多种经营,这些都使得她们易受到环境恶化的终端产品的不良影响。因此,妇女是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一)妇女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西方生态学等生态文化的合理因素,不断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生态文化,并用以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也指“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进化和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生态行为。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人们的生态行为自觉。妇女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妇女是家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决定着家庭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甚至家庭硬件环境的建构,对家庭成员的生态价值观进行引导。同时,妇女在对下一代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的教育中,使得后代能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使之从小就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妇女在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积极宣传和传播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妇女通过在家务活动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积极传播科学生态价值观,使得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天蓝、地绿、水净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信仰和价值选择。

(二)妇女是生态行为的实践者

“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行为是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以通过在人们的日常、平常、经常的生态行为中得到最好的诠释和体现。妇女是家庭消费的主要承担者。妇女可以改变不良的、对环境有害的生活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妇女通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游带动其他家庭成员,参与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生活。妇女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力度,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随着妇女的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妇女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污染防治、人口控制、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妇女可以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妇女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对环境有影响的决策环节、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中可以积极实践生态行为。妇女可以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乡镇(村)创建等环境保护和参加造林绿化活动,进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三)妇女是生态制度的严格遵守者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统一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制度是指“一切有利于保障、支持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和准则的总和。”生态制度是生态价值观的反映,又是生态行为常态化的重要保障,是沟通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的桥梁。随着建设安全生态屏障的进程加快,生态制度也日益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各种制度、法律、规章和条例在内的贯穿生态源头防范、过程管理、官员政绩考评等环节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制度的权威只有在实施中才能得以体现。生态制度作用体现在对个体行动的引导、规范和约束,这既包括对符合科学生态价值观的行为的正向肯定并使之常态化,也包括对不符合科学生态价值观的行为的约束。随着妇女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她们的制度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也随之增强,她们在承认约束力为前提,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生态制度和法律法规,从内心中生发的人文素养,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将个体的行为持续稳固的社会共识,使得自身的生态行为常态化。

作者:齐霜 单位:大学

上一篇: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初探 下一篇:科普场馆生态文明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