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家庭 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4-09 04:36:53

学校 家庭 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日益密切,其中有些影响能相互促进。这就有必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之间协调、互为促进。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相互配合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学校德育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 社区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8-01

学校德育应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世界是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也是道德教育植根的沃土。学校的德育渗透应该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来塑造人的价值与意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异彩纷呈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体验中接受具体而丰富的教益,并在体验中领悟、积淀提升,进而升华凝结出自己的道德智慧,指引人生的旅程。

今天的教育已不是过去的单一的、传统的、闭塞的教育,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的参与,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所以要达到三者同步协调,三者之间的互动。学校、家庭、社区是学生成长的空间,是进行德育缺一不可的教育环节。今天的教育已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正如三点才能支撑起一个平面一样,学校、家庭、社会就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主动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保持密切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成长中应有的主导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家庭环境是由家庭作风、家长作风、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构成。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庭因素的积极优势和效应不但未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不少家庭最终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认识混乱,往往又通过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们过早地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社会伦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发生错误定格,将会给今后的学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负担。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学校德育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受较为稳定的思想教育。但随着学生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渗透能力的增强,教育者要把学生封闭在学校这个狭小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强制封闭只能引发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因此,逐步扩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与深度,锻炼其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社会学习心理,是教育者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做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

中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地发挥着作用。如果片面强调或忽视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会造成整个德育工作的失衡。因此如何控制、协调三要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联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可以通过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为了优化广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有责任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上和方法上协调统一,而不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形成制度。如:建立教师家访制。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搞好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家长的观念是否陈旧、教育知识是否贫乏,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据此做出切合实际的指导家庭教育的计划。通过这些,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的作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和“跟踪调查表”,这样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建立经常性的信息载体。

三、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联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种种教育事业中,社区教育是刚开展不久的新生事物。学校是社会文化的窗口,学校德育应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包括社区的智力、设施和热心学校教育的志愿者,充实学校的德育力量。今天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更应体现社区的功能,优化社区环境推动学校德育,达到学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主动争取社区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公安、司法、交通、企业、居委会等,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社区教育为形成德育合力架设了桥梁。利用社区教育的优势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增强适应能力。与社区教育协作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观念。还有社区教育委员会还为学校提供本区内知名英模人士作为校外辅导员。社区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限制和抵销了社会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然,关于如何增强人们的社区、家庭教育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如何进一步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实践。

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体系,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委会为平台,切实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1]邵瑞珍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2]赵翰章主编 《德育论》,吉林省出版社,1987年。

[3]黄向阳主编 《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4]《德育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协办,总编田仿余。

上一篇:“自主补差”的“六定”要求 下一篇: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