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09 04:29:59

【前言】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小语种”人才短缺 “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国家共有64个。全世界有6000多种语言,除了联合国所使用的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以外的6种官方语...

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需要更多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这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和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01-02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倡h是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因此,一些学者也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视为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过程中,人才是重要因素,而外语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包括基础建设、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人才作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对高校的要求就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国内,面向国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借助外语人才基地的优势。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的形势下。距离为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战略重心的教育方式的构建是我国与世界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然要求。而开展跨境外语教育,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共同需要的外语人才,也成为当前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需要地方有关部门、高校及企业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共同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共同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模式。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小语种”人才短缺

“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国家共有64个。全世界有6000多种语言,除了联合国所使用的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以外的6种官方语言外,其他非通用语种一般被称为“小语种”。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以“小语种”国家居多。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对于某些特定的“小语种”的学习需要超过本科的学习年限;外语专业的学习内容具有自身“时效性”,“小语种”毕业生毕业一旦不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的语言就会荒废。这导致“小语种”人才的供给短缺。_3]对一些关键的“小语种”的专业设置,高校可以综合运用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亟须建立有效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以规避未来“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人才短缺的风险。

(二)高端外语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外语专业的建设和外语人才的储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一些高校准备开设“小语种”语言本科专业。但新专业的开设并非易事。一些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这造成了目前我国的外语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语种数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均衡。因此,培养精通多国语言的高端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解决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结构短缺的根本方法在于突破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强化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改革外语专业的办学机制,建立外语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三)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不过硬

外语专业是各高校为适应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开设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具备外语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与专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开设一门新的专业,首先要培养师资。因为缺乏足够的有资质的师资。会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降低。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配比上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一带一路”的范围涵盖亚欧非大陆。涉及近百种语言,然而,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学制、教学条件以及生源和师资等诸多因素的不足。英语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建设也遇到困难和挑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外语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商务英语以及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只开设大学英语和商务英语或者旅游英语,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突出的弊端。

(五)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不够完善

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没有注重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才能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组织准备。让学生在全真或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实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一些高校对于英语实践教学目标和能力的培养认识不清。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成绩也不能被准确衡量。缺乏有效的专业实践评价体系。很多高校的专业实践与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这会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如何克服自身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加快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必然要求。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通识化发展,以外语语言为载体。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把外国文化融于外语专业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融入跨文化交际环境。了解国际化动态。增强成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动力和紧迫感。强化实践训练,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与国际接轨,建立国内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语言实践和学科实践基地,培养熟悉国际法则以及对外贸易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拓宽合作办学的空间、规模和层次,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充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校的办学力量,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二)“2+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岗位的不断变化。高校应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一些高校在现有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2+2”的复合应用型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语言知识”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把“其他专业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补充,实现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把四年的本科W习时间分为两段,即“学程分段、分类培养”。在第一阶段包括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教学阶段,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外语专业基础课程。这两年期间,应注重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通识化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第二阶段包括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阶段,属于专业技能的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分类课程、特色课程、发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流,实施“2+2”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保证教学条件,细化教育指标的规范。

(三)“外语+专业+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外语专业增加应用型技能培养课程。强调实践教学。在外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其次,对外经贸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职业外语知识和技能。高校通过综合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作为重要的方向,把“外语+专业+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灵活多样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建我国外语专业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部分。建立外语人才培养新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和加强学生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务实举措。

四、结语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外语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将面对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外语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现,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拓创新。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本专业,以开放的国际视野,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外语人才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加快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力争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上一篇:英语课堂中基于提问的思维品质培养 下一篇:做好新闻策划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