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关系新观察

时间:2022-04-08 10:47:05

官民关系新观察

改革开放后,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全能型治理模式逐步瓦解,从而导致了传统的官民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自主空间的扩大和个人力量的增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官民之间地位逐渐趋于对等,民众不再以匍匐的姿态仰视官员,而是要求更多的自和发言权;另一方面,现实的官民关系开始变得疏远,相互信任度下降,个别地方甚至存在着对立情绪,官民纠纷逐渐增多。这两种变化不是平行线型,泾渭分明的,相反,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并不必然导致所谓的“官退民进”或“国家与社会的互强”,事实是,官民双方在拉扯、较劲间寻找最佳的关系结合点。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削弱,现代的治理模式还正在建立中,在这一进程中,表现为官民纠纷浮出水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当前官民关系最重要的问题症结所在。近期发生的几起官民冲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诸如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普通的经济纠纷、社会矛盾,演变成官民冲突乃至严重的暴力事件,折射出个别地方官民关系的紧张程度。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时期,是各种社会关系重新构建和不断形塑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我们的官民关系出现这些变化是这一特定时期必然产物。官民纠纷的产生并不断增多,是构建和谐官民关系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这表明现有的公共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的要求。总的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公共性不足。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政府最基础的职能。由于传统的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路径,使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公共权力变成了具有获利动机的权力与经济复合体,追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成为其主要目标,结果是,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受到抑制,公共性和服务职能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领域,公共权力异化,与民争利、权力寻租的问题不可避免,最终导致了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下降,政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可,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不断增长。为什么普通的官民纠纷,会有那么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民众参与进来,进而演变成?政府缺乏权威公正性认同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二是民主性不足。公权力的构建和运行必须符合民主与法制理念,受到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我们现有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无法有效控制权力的扩张和不当行使,政务公开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民众自发的监督已发展成一种强大力量,却只能在体制外发生作用,无法完全转化为体制内一个制度性安排。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官员变得傲慢、冷漠,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严重,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官员的形象,损害官民之间所应当具有的血肉联系。

官民关系一直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官民关系解决得是否妥当,维系着一个政权的安危存亡,这是历史留给今天的经验教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官民关系。如何构建新型的官民关系,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我们面前。官民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需要整个社会为之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为官民之间找到相处之道。塑造新型的官民关系同样需要官民双方的努力,对民众而言,需要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理性地看待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对政府和官员而言,则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从建设现代的公共管理体制入手,提高和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上一篇:我弃权 第24期 下一篇:政府决策“专家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