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交恐怖学生的系统脱敏咨询案例报告

时间:2022-04-08 08:35:00

针对社交恐怖学生的系统脱敏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认知等方面原因造成自卑、自闭、多疑、焦虑、退缩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行为偏差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日常交往,进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针对一例严重社交障碍(社交恐怖)的学生,通过摄入性会谈搜集信息,MSMH、SAD心理测量诊断确诊,并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调解,个案跟踪反馈来访者的恐怖情绪和行为反应大有好转,咨询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学生;社交恐怖;心理问题;系统脱敏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晓晓(化名),女,18岁,回族,独生女,职高二年级学生,身高1.58米,体态纤弱,家庭经济富裕,传统型大家庭,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晓晓出生时身体状况良好,母乳喂养长大,从小各方面发育正常,未出现过严重疾病。文静内敛、不爱说话。因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对她百般呵护。三岁前是一直抱在怀里的。上幼儿园和小学后,不合群,经常一个人呆在角落里看着大家,走路要贴着墙,手经常放进口袋里,父母依旧很少和她沟通。进入初中,新的环境让她感觉很不适应,生理上的变化也让她感到羞赧,一旦见到陌生人就很不自在很想逃,直到后来躲在房间里不愿意去上学,母亲暂停工作,在家里陪着她。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情况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良好;紧张,焦虑,内心痛苦;言行一致,无幻觉、妄想,有自知力,人格完整、相对稳定。

身体健康,未出现过严重疾病。习惯性缩着肩膀。

拒绝参与各种活动,不想与人交流,学习效率低。

(四)心理测验结果

(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MH):总分84;对人焦虑:害怕与人交往、退缩。孤独倾向: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恐惧倾向:对周围的人、目光接触及表达等存在恐惧。其余各因子显示正常。

(2)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平均分1.5,提示社会回避和苦恼偏高。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怕与人交往、退缩、自我封闭、对周围的人、目光接触及表达等存在恐惧,只要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心慌、脸红、羞怯、颤抖、表情不自然,非常苦恼。学习效率降低,变得更加的不自信,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我不敢跟别人说话,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怕被人注意到自己手足无措,因为害怕会发抖、脸红、出汗或笨笨的样子,引起别人的注意,怕别人笑我。喜欢呆在安静的地方。感觉自己现在这样很没用,感觉很痛苦。我希望自己不要这么害怕,越是努力去跟人说话,越是感到紧张害怕得想逃跑。我在学校里感觉越来越不敢与人说话了,有一次我鼓足了勇气去跟同学说话,结果自己脸红得发烫、心跳得也很厉害、发抖、语无伦次,同学都在笑我,还要学我的样子,我实在不想再见到那些同学了。

三、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结果:严重心理问题/社交恐怖

(二)诊断依据

(1)晓晓自幼身体未出现过严重疾病,医院体检结果一切正常,故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理,晓晓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的愿望和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表明其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虽表现出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是因为遭到同学的嘲笑造成的,其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晓晓的人格完整、相对稳定。故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从病程、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评分上看:病程三个月以上,评3分,精神痛苦程度,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摆脱,评2分,社会功能上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下降,评2分;总分为7,超过6分。故属于神经症性问题。

(4)晓晓的情绪已泛化,如对父母家人也已经感受到较之以前更大的紧张不安与害怕。

(5)晓晓因害怕同学的嘲笑而离开学校多日,对人焦虑,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自我封闭,对周围的人、目光接触及表达等都存在恐惧。内心苦恼、学习效率降低等表明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自幼身体健康,未出现过严重疾病,故无器质性病变。

(2)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却被大家嘲笑造成很大的影响。

(3)心理因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我跟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嘲笑我”,把后果想象得很严重;个性追求完美、脆弱、好强、不自信、容易害羞等。

(4)家庭因素:家长的过度保护,如:三岁之前都是抱在怀里、从没有晓晓者单独做过什么事情等情况,造成晓晓胆小、退缩的个性,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晓晓与同龄人的交往互动。

四、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与晓晓一起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宣泄不良情绪,完善个性,增强其面对挫折和不足的能力;

(2)引导晓晓改善当前的同学关系,重塑自信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3)协助晓晓发现并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合理信念。

(4)学会放松技巧,能够将咨询中获得的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促使晓晓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

系统脱敏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原理: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具体方法:使其学会自我放松技巧,一起建构焦虑等级,然后由低等级到高等级的脱敏训练,逐级而上,直到来访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同时,通过家庭作业加以巩固,指导求助者将咨询中获得的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

(二)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40~60分钟;

(三)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巩固与评估结束阶段。

1.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以及咨询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晓晓的基本情况,收集资料,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方法:摄入性会谈

过程:

(1)填写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特别介绍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

(2)与晓晓交谈,进行摄入性会谈,主要运用倾听、共情、尊重等技术,搜集晓晓的有关资料,包括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社会功能、躯体情况、心理困扰等等;同时,与晓晓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3)指导晓晓进行测验,分析相关资料及测量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4)与晓晓共同商量后续的咨询目标和方案。

2.心理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咨访关系;协助晓晓了解系统脱敏疗法的相关理论;了解自身存在的紧张焦虑程度,初步掌握放松技巧。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与晓晓回顾上次咨询的总体情况,明确本次咨询的方向和目标;

(2)向晓晓讲解系统脱敏疗法中放松要领,使晓晓明白紧张是导致她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

(3)在晓晓理解该理论的基础上,让其详细谈谈人际交往中的紧张情况,与其初步分析和探讨紧张应对。如:学会体验肌肉紧张与肌肉松弛间感觉上的差别,根据指导语进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紧张后松弛的训练等等。

(4)布置家庭作业,请晓晓练习6~10次,每次历时20~30分钟,每天1~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第三次咨询

目的:引导晓晓给自身的紧张设等级;帮助晓晓修正不合理的等级。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对系统脱敏法的理论进行回顾和再次解释,再次确认晓晓已经能够理解并已接受这种理论对其问题的解释。

(2)检查家庭作业,并与其一起探讨和分析放松的过程。感受更多放松的感觉。

(3)找出所有使晓晓感到恐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焦虑的主观程度,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尺度为0-100,分为10个等级,与晓晓一起将报告出的恐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布置家庭作业:请晓晓将报告出的恐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第四次咨询

目的:在已有咨询效果的基础上,协助晓晓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按恐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练习。模拟情境向现实情境中转移,在现场中依次重复脱敏训练情景。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与晓晓一起讨论和分析她完成的家庭作业,让晓晓提出对自己的某些不理想的状态感受,引导其调整。

(2)让晓晓进入完全放松状态。坐在舒适的靠背椅上,并使自己全身肌肉放松。

(3)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想象脱敏训练,要求晓晓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并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

(4)布置家庭作业:在安静的环境中反复练习想象脱敏训练。

(5)请晓晓每周实地适应训练1至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6)告知晓晓下次是最后一次咨询,取得同意。布置家庭作业:与前几次不同,这次的家庭作业请晓晓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情,与先前有什么不同了,促使晓晓发现自己的改变,获得更多的自信。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次咨询

目的:总结整个咨询过程,评估咨询效果;协助晓晓巩固咨询效果,引导其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处理与晓晓之间的分离情绪,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检查家庭作业,共同分析和探讨。

(2)对该次咨询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总结,协助晓晓更加清晰地认识这次的成长经历,引导晓晓将这次学会的方法、体验和经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3)请小何谈谈经过这几次的咨询自己有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和进步。再次指导晓晓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前后两次的测验结果,以及其他方面评估咨询效果。

(4)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以及前一次的提醒下,与晓晓之间的分离情绪处理良好,最终结束咨询。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敢于大声说话、与人交往了,也不再担心同学会嘲笑我了,我真的非常高兴。

(2)咨询师的评估:经过这几次的观察和比较,以及后续的回访,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明确感觉晓晓的自信心增强了,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成熟了些,各种活动的参与也渐渐多了起来。

(3)他人评估:家人都反映现在大家交流也蛮多,发现她比以前更加懂事。

(4)心理测验评估:(MSMH):总分45,各因子显示正常。(SAD):平均分0.5,提示社会回避和苦恼无。

参考文献:

[1]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 2011.

[3]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4]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宁波出版社, 2008.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高效解答生物非选择题的方法 下一篇:关于如何加强电力计量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