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遇《教学勇气》

时间:2022-04-08 04:44:30

我初遇《教学勇气》

一、别分离

潺潺若流水的一年啊,我从未如此抽筋拔骨地痛苦,我从未如此细密入境地深思,我从未如此多地发现,我从未如此多地欢欣与悲凉,我从未如此明确地成长。我是玫瑰啊,一瓣一瓣地绽放,每一次的分离都使蕊心饱受煎熬。

然而,我何其幸运地遇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开篇是一首诗:

啊,别分离,

里尔克。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我爱这一首诗啊,我浑然地觉得,万物皆备于我,齐归。别分离!我又找到了自己,我只是一朵含苞的玫瑰。我重新找到世界,重又找到了我的园。

此际给我的赐予,此时我所享的福慧,我的心灵无法抑制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震颤,都来自一本引领心灵之书,来自《教学勇气》。生命的弹性与生命的坚韧都在这个时刻低喊:这才是人生,这才是教学,这才是心灵的唤醒。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我的旧麻烦,我要找到大门,关上它们,永久地置于身后。没有一个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我只有感觉,可是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准备好了,我在迎接下一刻。在我的心里,有一股气在托着。我的眼前一片光明,我时刻准备着,获得机会来证明我拥有的生命的功能,有机会辨识哪些可以运用智慧克服,而哪些可以从容地向命运展示我的忍耐。

我是怎样一步步地重覆大地上的足印,我是怎样一点点地扭正自己的航向,就在我的手掌心,在我的指尖,清晰如见。我终于明白,承认了脚下的泥土,才能承认脚。我终于睁开了眼睛,知道眼前的这一片光明,知道了皆备于我的万物。

二、穿越恐惧拥抱爱

在这本名叫《教学勇气》的书里,频繁地看到恐惧两个字,频次高得让我惊讶。然而,当我在这本书里看到恐惧两个字的时候,不再是那种感同身受的恐惧感,而是感受到:一个人不必受到恐惧的挟制,即便感受到了恐惧也坦然地正视,说出恐惧的那一刻,其实内心已经丝毫不存恐惧。我再看到恐惧两个字的时候,我看到的不再是恐惧的本体,甚至也不是被恐惧感控制的人,我看到的是从恐惧里走出来的人,内心明亮得可以坦言恐惧的人。我开始对这个不断说着恐惧的人产生了一种联想:笑傲江湖,笑看风云,并由此而生了一种敬意。

这或者是书本身的神奇魔力,也可能是作为阅读者的我本身发生了底色的变化。“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

心灵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源泉。心灵需要呼唤和牵引,需要导师。《教学勇气》是一本可以作为心灵的导师的书,是过硬的教师的软化剂,是过软的教师的钙片,是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可以通透看见自己的镜片。我,心灵柔软,表情柔软,眼光柔软,动不动就感慨,“动不动就哭”。接下来的时间,我要强健我的“骨骼”,用《教学勇气》使我的“软”更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这本就是最古老的传递,血脉的传递,文明的传递。如果能传递的,正是自我找寻、自我认同、自我完整,是真善美的感性与理性,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在我们手中,缓慢地变得更好。

三、宣讲我的心

我们教师长期做着不对等的工作,不管我们如何地与学生保持民主与平等,实际上更多时候我们充当了给出正确答案的角色。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我们渐渐好为人师,我们渐渐倾向消灭一切问题,我们渐渐地看不得谁困惑,好像困惑是罪过、困惑的人很可怜很无助。我们喜欢多快好省,直接给出答案,不要思考过程,就要事实,让事实来说话。我们习惯性地,把教学过程中最可贵、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剔除了。有答案的,安上答案;没有答案的,我们想一个自以为最理想的答案安上。

因为这样的思维形成的惯性使然,因为我们喜欢看到能够最快答出标准答案的孩子,我们的眼睛慢慢走样了,甚至看他人看世界也是这样的眼光。慢慢地,文化形成了:有困惑的人成了傻瓜,成了亟待解决问题的人。哦,谁也不想当傻瓜,谁也不想总是被人指点江山。所以呢,有困惑怎么办?自己在心里偷偷憋着,跟谁都不说,跟谁都装着自己特淡定、特成熟、特有担当。不要以为这个文化跟自己没关系,是先有人而后有文化的。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学勇气》带给我深层次的唤醒――要开放而坦诚地宣讲我的心。是的,就像站在圣坛之上,就像虔诚地对着自己的灵魂。我要大声地说出我的困惑,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被这困惑纠缠折磨悲欣交集。说出我的困惑,就像在问询:人为什么活着?这困惑不是用来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的。

不要标准答案,不需要谁来同情我的困惑,不需要谁可怜我教学的无力――因为我虽然偶尔糟糕透了,但是我偶尔也精彩极了。这困惑就是用来鼓舞我们用更大的耐心去生活,去琢磨生命到底多神奇多好玩。我写下我的困惑,我就是记录,我就是要保存我这一瞬的思考,保存我这一刻最宝贵的像个人(而非教学机械)一样的体验。每一天都有对生活的新的热爱,是的,因为困惑我更加地热爱。

我愿意有很多的人站到我的身边来,大声地说:我也是一个有困惑的人,开放而坦诚地宣讲我的心。让我们一起来打造一种新的文化!

四、“柔眼”处变

“当惊奇事物突然出现使我们措手不及时,我们的视野范围会骤然收窄,加剧那种或打或逃的反应――这是与斗力又斗智形影相随的‘利眼’现象中强烈的、充满恐惧和自卫式的高度集中反应。”反复读了好几遍,我认为这一句话至少值得读上三十遍。

1. 不是“我”一直都视野狭窄,不是“我”不具有开阔视野看世界的能力,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事情。

2. 惊奇事物突然出现使我们措手不及,如果常常遇到各种事件,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很多事情怎么处理更好,可以笼统地归结为两个字:经验。

3. 或打或逃,是我们并不愿意承认的我们生存的多数情况的常态,这种常态在措手不及时还会加剧。当一个人出现了逃避的心理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判断出这是一种恐惧,而当一个人出现了战斗的心理的时候,其实往往也是一种很具体的恐惧。

4. 意识到自己的“利眼”,意识到只要从窄化的视野范围里走出来,就可能相对平静地面对惊奇的事物。

“利眼”使人生活在主观的恐惧之中,或打或逃。比如一个学生学习不太好,老师不敢提问他,怕他尴尬,若是“利眼”看世界的孩子可能会想:“老师从来都不叫我,一定特别不喜欢我。”等有一天老师终于提问他了,他又会想:“明知道我不可能会这个问题,故意叫我回答,刁难我,让我难堪。”

在日本的合气道自卫术中,这种窄化可以被“柔眼”功力抵消。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柔眼”的能力,“给予相同的刺激,反应往往是超验性的。这个人会转向刺激的方向,接受它,然后做出一个比较真实的回应”。

若是能够“柔眼”处变,事情就变得很两样了。老师总是不提问他,他会想:“班级这么多人,老师不可能一直都提问我的。”老师若问倒了他,他会想:“原来老师这么信任我呢,我居然没答出来,下次要好好做功课,一定不能再让老师失望。”

这样的两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导致人际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一种方式,可以使人持续地保持对他人的信任,乐观积极地处理好问题。不是生命爱上了伟大的妙事,而是伟大的妙事爱上了生命。生命本身就神圣奇妙得很啊,只看生命的拥有者是不是能够看到自己的“柔眼”,开放地,善于接纳平常事物的伟大魅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星光中学校)

上一篇:发改委点兵信息安全 产业需求爆发在即 下一篇:“科技下乡”的浙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