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主流书法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时间:2022-04-08 04:38:49

清代主流书法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基金项目: 黄石理工学院2006年立项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R2006ZD04)。

作者简介: 吴永斌(1975―),男,湖北大冶,黄石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法教学与创作。

[摘 要] 清代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乾嘉以后,碑派崛起,打破帖学的一统天下,篆隶真草、诸体大备,王铎、傅山、邓石如、何绍基等主流书家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和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关键词] 清代书法;当代书法

[中图分类号] J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09-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5[本刊网址] http://www.省略

当代书法,尤其是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书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势发展而同步迅速走向复苏、繁荣,其中一个主要标志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全国大型的展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届全国展开始,到今天的全国届展、兰亭奖、青年展、新人展、单项展、商业展,展览的高潮此起彼伏,更多的获奖、入展作者和作品都是在做“回归传统”的继承与融合,汉隶、魏碑、晋帖、唐法、宋意都在当代展览中有所体现。而轰轰烈烈的演习了一场碑、帖书风交替发展史的清代书法,在那场“碑帖大战”中所积淀的综合的书学理论与书法创作模式更是对当代书法发展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王铎“连绵草”与长幅巨制式作品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大部分存世作品是在其最后九年所作,以草书为主,他的字出于晋、唐,却不拘古法,他的作品常常既有隽永的古韵,又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行草书不是一味纵笔取势,而是纵而能敛,轻重缓急相交错,淋漓酣畅与顿挫生拙相映。在结字和布白上欹侧错让,险中求夷,以奇取正,疏密相间,起伏跌宕与平衡稳定和谐地统一。他同时在笔墨中溶进了碑版趣味,直追宋人草法,取黄山谷之奇欹,增加方折笔触,显示出老辣崛硬的姿态。

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曾在自己书法选集的自序中讲述了自己的学书经历:“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他又在《跋王觉斯草书诗卷》里说:“朝夕观摩不去手,运动中亦随身携带,幸未遭遗失。今居三欲索回原物,自当完璧归赵。佳书如好友,不忍离别,因题俗语归之,以志留连之意云耳!”这段自序和跋语道出了林散之学书是曾以“王觉斯为友”、将王铎草书作品“朝夕观摩”、“随身携带”的。所以林散之的草书的体势连绵、墨法多变,正是王铎草书流风在他作品里留下的风格印痕。

陈振濂把“龙门造像”、“石阙摩崖”、“王铎连绵草书”论为影响当代河南书法形成“恢宏的中原气象”的历史原因。王铎以一家的草书与好几个朝代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的艺术集群“龙门造像”、“石阙摩崖”相并列共同影响了中原的地域书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中原书风”影响和推动下,借助全国大型的书法展览,王铎草书流风也广泛地影响着中国其他地域的书坛,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作品展,每次都有大量的仿王铎的草书流风的作品出现。

王铎草书对于当代书坛影响的巨大还有一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笔法、墨法、结字、章法上极尽变化,树立了行草书大写意全新的书写范式。这种范式主张张扬个性、抒写性灵,一改魏晋以来书法以实用为主的附属性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性,将个人书信往来、案头把玩的私人修改为社会交流场合中,厅堂高屋张挂的八尺、丈二长条巨幅,增强了远观的视觉艺术效果,由展厅的开放性事业展示代替案头有限的玩味。在当代一些大型书法展览中,长条巨幅更是不可少的书法艺术形式,这种尺幅形式和笔墨的酣畅雄肆在某种程度,更适合书法家在笔墨上进行性情的恣肆宣泄和笔墨变化的表现,更易于彰显书法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笔墨张力。

二、傅山“四宁四毋”与“流行书风”

傅山诸体皆精妙,但又以行草为最擅长。由于他不事清室,书法上颇重骨气和书品,赋以坚毅刚正之气,所以在论书上他首先提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傅山作书,书法节奏要快于时风,在线条快速的变化运动瞬间捕捉灵感,楷书带有行书的意态,而行书又以草书的气势来贯通,草书则更是恣肆跳宕,支离率意,强调气势,以盘龙舞虺的线条缠绕给我们强而有力的壮美格调的印象,特别注重了空间的虚实和迂回环转,给予了我们或清泉流瀑,或急风暴雨,或衰草连天的自然意蕴,达到了天人合一、人书合一的豁达通畅的艺术境界。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这里的拙、丑、支离、直率,作为审美对象,一般读者可能不习惯,拙者笨拙,丑乃丑陋,支离使人感到不破碎不全,直率则少蕴藉。但傅山推崇的是汉隶书法,其拙与大巧相连,丑中有妍,支离其形而朴厚苍劲其古,直率乃真率,绝去一切做作安排,审美内涵丰富而深刻。

傅山“四宁四毋”正是针对明末清初书坛学赵体而发的。当时学赵孟者众多,形成一种熟、甜、媚的书风,傅山对此极为不满,追求作书要“天机自然”,反对巧媚、反对轻滑,反对一切做作安排。

当代书坛从上世纪八十年的复苏到逐渐的回归经典,无论是河南书风,江浙书风,都是以继承传统为出发点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唯美倾向。但自上世纪90年代始兴的“流行书风”开始反叛,即民间书法的雅化。他们在取法上比清人对于新出土的秦汉木简、晋人尺牍、楼兰残纸、敦煌写经、砖瓦文字等更有浓厚的兴趣,亦在书法创作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所创造出的作品面貌比以往的碑版和法帖更加随意,更加放逸,更加烂漫多姿。具体表现在章草书风,简牍书风,手札书风及对碑学高古拙朴、雄放浑厚的风格作优美秀雅的处理。这正是对傅山“四宁四毋”的一种解读和继承,因为不愿意更随时代的主流书风,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具体的表现在书法的结构上,它不太尊重、追求我们过去所称的经典性的章法、笔法和那种字画的要求,所以你看它有时候解体、很宽松,很散漫,甚至有一种反雄强的用笔,而用一些看起来很萎弱但是有很多东西又是很倔强的。它反唯美倾向,反那种圆润通透、铁划银钩的东西,而出一些我们称之为 “向当代人审美趣味挑战挑衅”的东西。傅山的创作手段给人以纵横开拓艺术思维的灵感,激励了当代人根除书写奴俗习气,锻炼胆魄。

三、邓石如碑学与当代书法的百花齐放

我国书学史上的帖学之风,大约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盛而衰,书法家们转而从唐碑上溯六朝碑帖,渐以秦、汉、魏、晋金石文字为楷模,开拓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史称“碑学期”,这时期一些革新思想较强的书法家,对早已令人厌倦的帖学提出挑战,开始反省的回顾秦汉时期的篆隶书体,并为其朴茂古拙的天趣所折服。一时间弃楷、行、草于不顾,而倾心篆隶书体的研习,开了篆隶先河。而这时期显示个人风格最卓著的书法家首推邓石如。他十数年心摹手追,几乎“寒暑不辍”,在篆、隶互渗笔意方面具有创格。他把已经衰落了几百年的篆书,经改良而使之重放异彩。同时在邓石如的影响下清代中叶的篆隶用笔朴厚,结体丰茂,使得篆、隶书体的复兴,远胜于宋、元、明三代,直逼秦汉。翁方纲、赵之谦谓“国朝书以山人为第一”。康有为誉为“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

邓石如用长颖羊毫作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挥洒自如,骨力坚润,意趣盎然,越显其功力深厚。再者,邓石如的贡献,还表现在以隶笔写篆,他书小篆稍参隶意,做到方圆笔结合。邓隶结体近扁者居多,而笔势圆融浑厚,笔法苍劲淳穆,体势中敛旁肆,张弛相得益彰,整体雄强朴茂。点画多种多,在隶书中融进篆、草的韵味。犹如“篆从隶入”一样的“隶从篆入”,使隶书既有篆书的高古蕴雅,又有草书的洒脱遒劲。在苍雄浑厚、紧密坚实的风貌中,溢出“绵裹铁”的内蕴和变化多端的笔致。

邓石如的篆刻大胆运用三代秦汉金石文字治印,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法,熔徽派的阴柔与浙派的阳刚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包世臣、赵之谦、吴让之、胡澍、徐三庚、周启泰等,先后紧随,汇成了超越徽、浙两派而后来居上的势头。

当代书法进入多元时期,书家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清代邓石如等碑学观念的影响,当代书家对正统书法的兴趣远不及对民间书法的兴趣。而且取法对象比清代更加开阔,秦砖汉瓦、陶文帛书、镜铭钱币等均在涉猎之中。所以在当代的各项大展中,篆隶作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一些高校书法专业,更是把篆隶作为入门的书体、锤炼线条必做的功课,而且中国书法家协会还举办了篆书、隶书的单项展,使得篆隶作者群的明显增多与扩大,大家纷纷从多角度对篆隶进行探索,形成当代书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四、何绍基与当代书法的碑帖融合

何绍基对经学、史学、小学、诗文、书画及金石碑版的考订鉴赏,无不精通,以聪睿的才智和渊博的学问,名彰四海。何绍基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处于清朝中晚期,适逢清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的关键,这一时期也是清朝书法发展史上尤为关键的阶段。而何绍基书法的学习、创作走的是坚持融会碑帖的道路,在书法的继承与实践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得其体势和意象,并学过《黄庭经》、《乐毅论》及《怀仁集圣教序》,中年时全力学习北碑,楷书学习《张黑女》,隶书学《张迁碑》、《史晨碑》,篆书则学习周秦三代,取其神骨。因而,他的分隶行楷都以篆法写之,而他的行、楷书又具篆意外又具隶、八分之法,沉雄峭拔,恣肆中见意气,意态超然,金石意味浓厚而又充满笔情墨趣。向在评价何绍基的书法时说:“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诚如向所言,何绍基通过对对碑帖融合进行实践,避免厚此薄,最终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清后期赵之谦、杨守敬、沈曾植,近代于右任等均在何绍基的影响下,纷纷取法融会之路,并使各自在书法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在当代,碑帖融合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书法学习者都认识到,无论是北碑还是南帖在中国书法史上都传承了近两千年,单纯的学帖或是专心的习碑,都难以超越古人。而碑帖融合,才始于晚清,只要是找对了切入点,应当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时从今天频繁的展览视觉去看,碑帖融会的作品更显大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清代书法如同一场中华三千年书法史的回顾、纪念演出活动。金文古籀,秦篆汉隶,八分章草,楷行今草,纷纷登台,演绎了历史的新场景。当代书法的创作与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清代主流书法的进一步演绎,我们期待当代可以演绎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邓建民.王铎草书影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131-133.

[2]崔伟.论何绍基对碑与帖的有机融会[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焦满金.时代呼唤创新精神――论傅山书法创作对当代书坛的影响[J].书画艺术,2002(2):8-11.

[4]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选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陆衡.林散之笔谈书法[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91.

[6]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3:419.

[7]傅山论书.清前期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84.

上一篇:固始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下一篇:以《红楼梦》为例浅谈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