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控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或继续出现 等

时间:2022-04-08 04:21:24

北京市疾控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或继续出现

昨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天气转冷,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可能会继续出现。

前天,浙江通报新增一例人感染H7N9危重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北京举行的第17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京港卫生合作高层研讨会”上说,因为目前禽间病毒传播并没有控制住,而且禽类感染H7N9后很难发现,难以在早期控制禽类疫情。加上气温下降,病毒活跃,所以近期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属正常情况。

“尽管会有病例出现,但从目前病毒特点来看,H7N9禽流感病毒尚未具备有效的人传人的能力,因此目前H7N9禽流感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低,将以散发病例为主。”庞星火说,“非法活禽销售是北京市H7N9禽流感传播感染的重要环节。 ”

(摘自《京华时报》)

乐虎饮料维生素B12超标两倍,会导致过敏性休克

专家指出,人体每日所需要的维生素B12极少,儿童日平均摄入量最高为1.5微克;成人日平均摄入量不能超过2.4微克。就算膳食不含维生素B12,人体的存储亦可满足大约6年的需要而不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症状。

谭女士听说喝太多功能性饮料对身体不好,所以特地去咨询了有关专家。广州市一知名专家告诉她,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明确规定,年纪在18~50岁的人群维生素B12每日适宜摄入量仅为2.4微克。“维生素补充过多,同样会造成维生素中毒。”

听专家如此一说,谭女士立即拿出从超市买的乐虎饮料(380ml装),发现其维生素B12的含量是7.6微克,“如果一次喝完一瓶乐虎,就会超过参考量规定的2倍多!”

谭女士把这些情况告诉儿子,没想到他并没有理会,“他在家不敢买了,却在公司偷偷喝”,谭女士很无助。

近日,也有媒体曝光了乐虎维生素B12的超量问题。在功能性饮料对比中,一瓶脉动(水蜜桃口味)维生素B12的含量是0.6微克,一瓶激活(柑橘口味)维生素B12的含量是0.6微克,一瓶红牛(牛磺酸强化型)维生素B12的含量是2.35微克。

乐虎分250ml罐装和380ml瓶装两种包装。其瓶身标注维生素B12的含量:每100ml液体维生素B12含量为2.0微克,而一瓶乐虎的净含量是380ml,就是说每喝一瓶乐虎,人体维生素B12摄入量为7.6微克。而乐虎饮料外包装上标有健康饮用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本品添加了营养素,与同类营养素同时食用不宜超过推荐量。”

据了解,功能性饮料的“神奇功能”主要是成分不同。《羊城晚报》记者发现,与普通饮料相比,功能性饮料中一般添加了牛磺酸、赖氨酸、咖啡因、枸橼酸钠、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成分。乐虎的主要原料与红牛等功能性饮料相差无几,只是特别强调了维生素的含量。

(作者 马灿 摘自《羊城晚报》)

新激素疗法有望一并治疗肥胖糖尿病

一个由美国、中国、德国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30日报告说,动物及人类临床试验表明:一种可激活两种内分泌激素的人工合成分子,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有效降低体重。

该科研小组当天在美国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报告说,此前许多激素疗法只能激活某个单一激素,不仅需要大剂量治疗才可见效,还往往带来严重恶心等副作用。他们研制的合成分子,可同时激活对机体代谢调节起重要作用的GLP-1与GIP这两种激素。

研究人员首先针对患糖尿病的肥胖老鼠及猴子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这种合成分子比现有药物更能有效降低体重并改善血糖。

在为期6周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给53名患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使用以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与未经治疗者相比,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分泌更多胰岛素,其血糖水平及肥胖问题均得到改善。尽管有些患者感到恶心,但没有观察到严重副作用。

研究负责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理查德・迪马奇在一份声明中说:“现有获得批准的(糖尿病)药物相当有效,但它们还不足以让血糖正常化,此外,它们减轻不了太多的体重。”报告作者们认为,他们研制的新分子或许是治疗糖尿病及肥胖症的新选择。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30日电 。(记者 林小春)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患乳腺癌的女性易并发其他癌症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患侵袭性乳腺癌的女性,同时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39%。而西班牙格拉纳达癌症注册中心的研究人员对5897位患侵袭性乳腺癌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出现第二种癌症的概率几乎是其他女性的两倍,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有29%,患子宫内膜癌概率更是其他女性的3倍之多;年轻女性患有乳腺癌,再被诊断患卵巢癌风险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5倍。

研究人员称,从数据上可以得知,在诊断乳腺癌后的前5年内,是再被诊断出其他癌症的高危险期,这段期间患癌症的概率是平常的3.5倍。研究人员推测,患乳腺癌的女性之所以易并发其他癌症,其原因可能源自于体内存在引发癌症的基因,或是在治疗乳腺癌时引起的后遗症。

(作者 方留民 摘自《北京青年报 》)

美国媒体最新总结:尿液与健康的关系

尿液检查是医院里的常规诊疗项目,其实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及排尿频率等,就能知晓身体的健康状况。美国《医药日报》9月6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详细给出了对照。

1.颜色。胆红素滤过人体消化系统后,诸多器官会将其分解,但并未完全分解掉,最终这些色素到达肾脏并变成尿胆素,所以尿液便呈现黄色。如果尿液清澈,表明这些物质被稀释掉,体内水合作用充足。如果尿液呈亮黄色,可能表明饮食中的维生素B及胡萝卜素过量。如果尿液呈棕黄色或深黄色,可能意味着身体脱水,因为身体缺水时体内胆红素水平更高。如果尿液中带有血丝,可能与剧烈运动及吃稀释血液的药物有关,也可能与膀胱癌、肾结石及尿路感染等有关。

2.气味。如果小便能闻到一些特殊的香气,医生就会检查看是否患有糖尿病,这可能是肾脏在过滤糖分时漏掉了一部分。如果孕妇出现这样的症状,虽不必太过担心,但遇到这两种情况最好能及时就医。如果小便能闻到奇怪、难闻的气味,可能是你最近的饮食引起的,如吃芦笋导致小便气味难闻,因为这些食物内含有包含硫黄的氨基酸。

3.频率。尿频的后果比较严重,除了让人在社交场合倍感尴尬外,还有严重的并发症。尿频可能意味着尿路感染或前列腺增生,当然,食用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也是一个原因。尤其对于女性,尿失禁根本无法隐藏,其原因一般是骨盆底受压引起的,加强骨盆肌肉锻炼能有效缓解该症状。如果小便有灼热感,就应该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尿路感染的最早期症状。相比女性,男性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要小很多。

(摘自《生命时报》)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糖分摄入过多伤大脑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实验鼠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大脑受损,记忆力下降。

研究人员首先训练了能够钻出迷宫的实验鼠,然后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喂食高果糖溶液来取代日常饮用水;另一组则同时喂食高果糖溶液和欧米加脂肪酸,欧米加脂肪酸被认为能保护神经突触免遭损伤。6周后,第一组实验鼠忘记了钻出迷宫的路径;另一组实验鼠的记忆能力未受明显影响,仍旧能很快钻出迷宫。

(新华社)

专家提醒:掉牙不镶危害极大,易得老年痴呆

“很多人觉得,人老掉牙是正常现象,可以不管。还有人认为,掉牙后,镶不镶牙都没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广东省口腔医院院长章锦才教授表示,“如果缺牙后不及时镶牙,整个口腔的平衡就会被打乱,缺牙两旁的牙齿向间隙倾斜,对咬的牙齿伸长,牙列变得不整齐,剩余的牙齿发生移动,会出现食物嵌塞、烂牙、牙周损伤,还会影响吃东西、讲话和美观等。”

掉牙不镶,除了上述对口腔局部的危害外,还对全身健康有影响。“老年人缺失大部分牙齿后,如果不及时镶牙,口颌系统缺少有效的功能刺激,就容易得老年痴呆症。”章锦才解释说,“因为牙齿的神经末梢丰富,牙齿活动对神经的刺激能连通到大脑,大脑需要刺激才能保持活力。假如牙齿掉光,支配牙齿的神经中枢就会萎缩,大脑接受不到相关的功能性刺激。此外,缺牙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很多有营养的食物得不到有效研磨,会加重肠胃消化系统的负担,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营养,引起营养不良。” (摘自《健康报》)

六成粤籍胖子患脂肪肝

据了解,脂肪肝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第二大肝病。虽然形势严峻,但直到现在,各地仍然缺乏对于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最近,依靠一项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广东人的脂肪肝患病率有了大致的勾勒:总体成人患病率为17.2%,其中男性为18%,女性为16.7%,与上海、日本等地区普通人群调查结果相似,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调查项目负责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聂玉强介绍,脂肪肝是指脂质在肝脏组织内沉积超过肝脏自身重量的5%,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病理上,则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后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肥胖者到底有多大可能得脂肪肝?调查给出了清晰的答案: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在正常人群中的患病率只有7.1%,但超重人群则达到了38.5%,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飙升到了60.6%。

调查同时显示,体脂分布不均,特别是腹部脂肪蓄积的中心性肥胖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腹部赘肉多的人更易得脂肪肝。

“目前脂肪肝已经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在发达国家,它的致死率排在第5位,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意外、肺疾病和肿瘤。”聂玉强表示,“在广东乃至我国,根据临床观察和该项目调查显示,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现代人更多地进食高热量、多肥腻的食物,吃过量的米饭,这都是脂肪肝的诱发因素。”聂玉强建议,“出现肥胖前兆的人应该及时改变饮食结构,多进食瓜果蔬菜,而一旦发展成脂肪性肝炎,则需要及时用药,并积极利用锻炼来干预。”

(记者 骆骁骅 摘自《南方日报》)

减掉身上的“老年味”

勤洗澡、多喝汤、忌烟酒等能改善口臭、异味。

身体在老化过程中,由于气、血的生理作用减弱,就会发出一些特别的气味,我们不妨称之为“老年味”。

比如,由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长年吃各种药物的老人,身上就会积累起一种药渣味;机体衰老,使内脏与细胞退化甚至坏死,就很可能出现些难闻的臭味;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容易沉积大量死皮,而死皮本身就有种死皮味;消化系统的退化或疾病,会造成营养转化不完全,使老人出现口臭。

对于这些“老年味”,专家表示,老人气味大多数可以通过调整减轻程度。专家建议,老人应勤换衣,冬天尽量做到每星期洗一次澡;多选择清淡饮食,冬天可以多喝点汤,并忌烟酒,以改善口臭。

老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减退,家人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如果发现异味过重,应及时提醒他们到医院进行检查。 (摘自《生命时报》)

老年人别总说老

“唉,老了!”这是45~54岁的人群最爱说的一句话。心理学家表示,虽然从生理结构来看,身体状况与青年人相比有些衰老,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情绪的表现。

中年人要想改变“未老先衰”的心境,就得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要为自己合理规划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涉足一些新的领域;要多与年轻人接触,感觉他们身上的青春与活力。 (摘自《温州晚报》)

每天耸耸肩,防止脑中风

中风的发作,几乎都与颈动脉内膜的胆固醇沉积形成的粥样斑块有关。经常运动脖颈,有利于预防中风。

专家建议,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做5分钟左右的耸肩运动。双肩上提、放松,活血,防治肩周炎,还为颈动脉血液注入大脑提供了人工驱动力,迫使流动迟缓的血液加速注射大脑,因而减少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情况,降低发生梗塞的危险。每天2~3次,有益于健康。(摘自《老年日报》)

养胃也需“动”起来

胃病需养,除了保证规律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胃的调理。

胃病患者的运动疗法:

作为有效的辅助疗法,胃病患者可以参加的运动包括:气功、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

胃病患者在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时间每次20~30分钟,运动脉搏控制在110次/分钟左右。可以选择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步行2公里左右,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全身及胃肠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的作用。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加大运动量,运动时脉搏可以达到130~140次/分钟。每天最好坚持运动20~40分钟。

急性胃肠炎、胃出血、腹部疼痛者不宜参加运动,待病情恢复或好转后再进行适当运动。 (摘自《健康》)

看泌尿科,先别排尿

在泌尿外科门诊,经常有一些患者没做任何准备就到医院,结果不得不再次就诊,耽误了时间和病情。

专家介绍,泌尿系统B超检查是泌尿外科的基本检查,做一些检查时膀胱必须有一定的尿量。因此,在就诊前,患者尽量不要排尿。而且,尿流率检查也需要足够的尿量才能进行。

清晨第一次尿,俗称“晨尿”,在看病之前最好保留晨尿中的中段尿,做尿液分析时意义更大,对尿路感染的程度分析更明确。所以,看泌尿外科之前,还可以用干净的容器将尿保留好,并在2小时之内送检。

(摘自《医药与保健》)

耳鸣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先兆

临床实践已证明,有86.7%的病人在心血管症状出现之前先出现耳鸣等内耳症状。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等内耳症状,常常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之一。多数病人在出现内耳症状6~12个月后转发冠心病。

因而如果病人近年来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同时耳鸣加重,应作为追踪病人心血管病况的依据之一。以往未发现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耳鸣等症状时,应该去医院有关专科就诊,必要时做心血管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莫将琐事放心头――草婴先生的养生之道

草婴,原名盛峻峰。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翻译成中国语言的翻译家。1987年获苏联高尔基文学奖,也是目前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作家。

草婴说:“我做事认真,讲究计划。养生一是要讲计划,二是要严格遵守生物钟,三是莫将琐事放心头,这样才能收到效果。”他的养生体会是:

严格遵守生物钟。草婴认为,人体是按照生物钟运行的。何时吃饭,何时睡觉,何时工作,只有严格遵守生物钟的规律,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每天打太极拳。草婴一直坚持打太极拳,每天1小时。他说,太极拳柔中带刚,缓慢的动作却能使气韵贯穿周身。长期练习,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防止骨质疏松、便秘等。

莫将琐事放心头。草婴最崇拜的人是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的精神、人格、胸怀,对我影响很大。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该为琐碎的事情过度操心和烦恼,应该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摘自《健康天地》)

尿失禁,敷葱白五味子

很多中老年朋友在咳嗽、大笑或弯腰时,尿液会不自主地流出。这是压力性尿失禁疾病。葱白五味子泥敷肚脐可有效防治压力性尿失禁。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作用,葱白能宣通上下阳气。五味子15克,用200毫升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2寸连须葱白3段,与五味子共捣成泥,用纱布包裹,每晚敷肚脐,用胶布固定8~10小时后去掉,次日换新药泥,7天为一个疗程。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美国健康长寿心理因素调查:爱操心不是坏事

美国根据一项对1500名1910年左右出生的人进行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人们的6个心理因素有利于健康长寿。

1.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经常与亲朋好友联络的人更长寿。在交往过程中给予他人帮助有益长寿。如果你的朋友不多,建议多参加社会组织或者志愿工作。

2.爱操心不是坏事。如果你是个爱操心的人,那或许是件好事。很多实例证明,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当你为某件事担忧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预案。这时候,操心就是有益无害的。

3.别把宠物当成最好的朋友。养宠物的确有益健康,但是宠物毕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群更长寿。相反,以宠物取代人际交往的人,寿命更短。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尽管健身有益,但研究发现,一些长寿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并不怎么锻炼,反而是通过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活动起来更能长寿,比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等。

5.防止过度乐观。过度乐观的人往往没有那些小心谨慎的人细心。为了保持健康,小心谨慎的人更懂得自我防护,更少从事高风险活动,比如,抽烟、酗酒、吸毒或者飙车等。这些人也会远离有不良嗜好的人群。

6.“好压力”有益健康。如果你讨厌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压力就是有害健康的“坏压力”;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力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产生的压力,就是有益健康长寿的“好压力”。关键的一点是,工作必须是你的最爱,而且能让你产生成就感。

(作者 钟欣 摘自《南京日报》)

假鱼翅用动物皮、明胶等合成,经甲醛处理几可乱真

10月18日下午4点左右,接群众举报,徐州铁路北站派出所民警会同徐州市工商质检部门,在铁路北站西侧查封一制假鱼翅窝点。据介绍,假鱼翅是由动物皮等下脚料、明胶等合成,经甲醛处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据介绍,假鱼翅的原材料主要有动物的皮等下脚料、明胶、海藻酸钠等,其中海藻酸钠被明确规定“禁止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然后,再使用甲醛进行漂洗,处理掉原物质上存在的异味。而甲醛也被禁止用于食品加工,它会对皮肤黏膜起到刺激作用,浓度过高会引起急性中毒。

今年9月3日,徐州贾汪区工商局在其辖区一个养猪场内查获一处假鱼翅制作窝点,现场查获假鱼翅近8吨,这些假鱼翅也是使用二水氯化钙、明胶、工业用氢氧化钠、海藻酸钠、六偏磷酸钠等添加剂合成,随后再经甲醛漂洗而成。

据该局相关人士介绍,在他们进行初步调查时,窝点负责人表示假鱼翅基本都供应给周边地区各大酒店使用。目前,案件已经移送至当地公安机关处理,案件嫌疑人也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

(记者 刘清香 摘自《现代快报》)

美国“功能性治愈”艾滋病女孩

今年3月,美国研究人员“功能性治愈”一名出生时携带艾滋病病毒女婴的消息曾引起轰动。相关研究人员23日报告说,这名现年3岁的孩子已停止治疗18个月,但依然保持健康,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因为这可能彻底改变针对艾滋病患儿的治疗方式。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当天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导说,这名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女孩在停止用药18个月后依然“情况很好”,即便最敏感的检测,也没有发现其体内有艾滋病病毒活动的迹象。 而且,她的免疫系统并没有表现出“精英控制者”的任何特征。所谓“精英控制者”,是指极少一部分人免疫系统天生强大,不用治疗也可控制艾滋病病毒。

这名未公布姓名的孩子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医生在她出生30个小时后使用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导致其血液中病毒数量明显递减,一个月后降到常规检测无法发现的程度。孩子18个月大时治疗意外中断,但当她10个月后再次就医时,数项检测结果仍然呈阴性。今年3月,研究人员宣布她被“功能性治愈”,即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 论文第一作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德博拉・佩尔绍德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孩子病情缓解并非偶然,而有可能是积极、早期治疗的结果,该疗法或许成功阻止了艾滋病病毒在孩子的免疫细胞中占领一席之地。”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有力地表明,对新生儿在感染艾滋病病毒数小时或数天内使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能达到完全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效果。

研究人员计划在2014年启动一项试验,以验证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目前,为防止母亲携带艾滋病病毒的高风险新生儿感染,通常会采取预防性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只有确诊感染后,才改用治疗性剂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配发社论说:“这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小孩已被治愈了?”目前最好、最确切的答案是“也许吧”。该社论同时提醒不要过于乐观,因为这个孩子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记者 林小春 新华网华盛顿

10月23日电)

上一篇:杭州楼市就像一个不服输的武者不断挑战人们的... 下一篇:细化管理,分层培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