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

时间:2022-04-07 10:10:33

论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

【摘 要】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主要是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较小、罪行较轻的人员依法实行的教育、管理和改造工作。但是,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社区矫正人员仍有重新犯罪的可能,分析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研究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危害,进而找出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原因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并且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广而散、背景复杂,近几年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也增大。值得引起社会关注的是,已经接受过社区矫正的人员重新犯罪后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高于初次犯罪人员所造成的危害。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主观原因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但社区矫正人员的自身主观原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观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心理问题严重,人格不健全。很多社区矫正人员虽然接受了社区矫正,但其仍不能很好地认识自身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基础的法律意识。而且,社区矫正人元是在社区中接受矫正教育,仍然面临着社会中的诸多不良诱惑,再加上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可能未从根本上得到矫正,缺乏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对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仍抱有侥幸心理,因此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完毕后仍有重新犯罪的可能。此外,很多社区矫正人员自身心理存在缺陷,自卑、自弃的心态较多,认为自己犯了罪就罪不可恕,将自己排斥在正常人生活圈之外,对生活丧失信心,这样的情绪多了,一旦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他们便会将怨恨发泄到社会,将错误推脱到社会上,在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下,社区矫正人员一旦走出社会,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二)恶习成癖、违法犯罪思想根深蒂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重新犯罪者普遍是文化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弱,价值观混乱。许多重新犯罪的人都是集恶习于一身:诈骗、赌博、盗窃、涉毒等,经过改造之后,犯罪心理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学会了其他领域的犯罪手段,对社会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犯罪手段更趋于成熟,对社会危害性更加严重,形成了的人格,这也是导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自身能力不足,生存技能差。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满后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在接受社区矫正之前,被矫正人员大多是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其中,大多数人没有一门专业技术,矫正期满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低,无法保障生活需求,而且工作稳定性也很差。因此,这些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得不到想要的生活,迫于生计需要,社区矫正人员可能会重新走向犯罪的道路。此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率的下降,更加缩小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择业范围,失业率增加,也为他们重新犯罪提供了可能。

二、家庭方面原因

(一)家庭经济条件。大部分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条件较差,而社区矫正人员本身缺乏一定的工作能力,基本上处于无业状态,没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通过合法的途径去改善家庭经济环境,从而仍有可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再次以身试法。

(二)家庭成员矛盾。部分家庭成员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存在着偏见,很难再次接纳社区矫正人员,将其当做败类来对待,未能重新正视改造后的亲人,认为其犯法丢了自己的面子,给家里人抹黑,从而不接纳社区矫正人员,任由其自生自灭。未得到家庭的温暖,甚至被打击、伤害,让社区矫正人员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一方面容易产生自杀倾向,另一方面可能会激发其报复社会的心理,进而做出极端事件。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影响着社区矫正人员的重返社会。家庭成员因为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经历经常争吵,同时这种偏见也影响着社会其他成员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态度,很容易造成社区矫正人员的自暴自弃,使其“重操旧业”,重新犯罪。

(三)家庭结构缺陷和教育失调。这一点在青少年重新犯罪问题上尤为突出。社区矫正当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容易走向犯罪之路。这是家庭结构的缺陷所致。父母没有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未给子女灌输正确的社会观念,对子女不当的行为未能及时告诫制止,任由其自然发展,最终导致子女走向犯罪之路。与此同时,溺爱子女、爱面子,将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看做是对于子女的有意刁难,甚至帮助子女抵制、对抗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子女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三、社会方面原因

(一)社会的控制政策。在我国,曾因犯罪受到刑事处罚者“不得报考公务员,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不能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这可视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一种非正式的和发货的社会控制,它其实是一种资格刑,是自由刑的延续。其合法性已经遭到了专家的质疑。

(二)社会的集体歧视。一方面是他们的职业身份不可能提供太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不愿意接纳他们,在社会的集体孤立下,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技能进一步丧失,自然会生成了他们就业困难,职业范围狭窄,工资水平低的社会事实,造成了控制罪犯的目的制造了产生犯罪的结果的悖论。

四、社会矫正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社区矫正缺失直接的强制性措施,矫正效果打折。由于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到的矫正手段多采用警告、扣分等形式,教育手段偏软,为体现出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没有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使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对刑法的错觉和误解,甚至因对后果的误判而重新犯罪。

(二)被矫正人员外出务工易造成管理漏洞。在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表现的调研中,很大比例罪犯的人员是以“外出务工”为由不按时报到,甚至造成脱管,影响了教育效果,从而使社区矫正的应有功能弱化。

(三)社会资源力量发挥的不足。实践中,基层矫正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在村和社区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还不高,同时与村、社区和辖区公安派出所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未形成一个开展社区矫正预防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舆论氛围。

控制和预防重新犯罪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课题,重新犯罪是否得以有效控制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预防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不仅要求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个人的帮教和监督力度,帮助其从心理上得到平衡、在社会技能上有所提高,更需要社区矫正机构、其身边的群众乃至整个社会给予其客观的定位和必要的理解包容,真正形成科学的社会化帮教网络,以构建社会和谐的角度采取有效途径,共同为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段峰.重新犯罪归因分析与预防[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1).

[2]刘玲玲,王嘉.略论重新犯罪原因[J].前言,2005(06).

[3]于海琴.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3).

[4]樊琪.1557例违法犯罪者的人格研究[J].心理科学,2000(01).

[5]吴强军,王敏远.犯罪学研究述评[J].法学研究,2000(01).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 下一篇:略谈司法警察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