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烈度抗震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与协调

时间:2022-04-07 08:22:18

浅议高烈度抗震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与协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建筑的增多,建筑物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建筑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在高烈度抗震区内的建筑物与结构,其中最容易出现矛盾,而出现该种矛盾后,最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该问题以及协调发展。本文将对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经常出现矛盾进行分析,并加以协调,并针对现今一些高烈度抗震区的建筑与结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希望借此来给予广大的施工人员一些意见的启示。

【关键词】高烈度抗震区;建筑;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现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国内外各地在近十几年都频繁的发生地震,特别是在地震带上的国家和城市,一旦发生地震简直就是牵一发而东全身。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告诉我们,现今许多建筑物质的抗震强度明显不强,要向尽量的坚强地震灾害,不仅仅需要加强抗震和防灾工作,还需要通过震级对在地震带区的城市情况,特别是高烈度抗震区的地区情况,对当地的建筑与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力图减少由于地震带来的给城市所带来的伤害。为了解决该问题,下文将从建筑与结构理论依据、二者关系、矛盾问题以及协调办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1高烈度抗震区建筑与结构的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产业的脚步不断向西部的开发,且逐渐接触到在高抗震烈度地区的房屋设计建筑结构,特别是在9度抗震区等设防地区的房屋设计,是设计施工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彻底的了解高烈度抗震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与协调关系,下文将从理论上分析建筑与结构[1]。

建筑与结构主要是在电力和电力规划、设计与施工中有所设计,其定义主要是指布置发电厂、变电所主要工艺流程的设备和设施以及其他辅助和附属设备和设施所需的各种建筑物与构筑物。

建筑主要是采用各种材料构件出来的功能空间的一种描述,而结构则是对空间的一种表达的手段。

2高烈度抗震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与协调关系

在工业革命之后,在近现代区域,由于现代的建筑的结构计算与设计越来越复杂,单纯的造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大型先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分道扬镳,在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不断发展[2]。

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在房屋和建筑物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环节,而这相辅相成,建筑设计更注重造型设计,力求体现个性;结构设计更注重在严谨的计算下所建筑出的的安全性、实用性以及经济性的统一。从上面两点中可以看出,二者不仅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任何一幢建筑物都离不开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因为任何一幢建筑物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结构设计产生影响,同理,任何一项结构设计也会制约着建筑设计。因此,而这只有相互统一,才能够创造出美观优秀坚固的建筑物。特别是现今我国不断的开发,建筑行业已经逐步的迈向了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正好是处于高烈度抗震区的地震带上,因此该地区的建筑物不仅需要有能够抗高烈度抗震区的强度,还需要有美观、新颖以及标新立异的外观[3]。

现今在西部某些高烈度抗震区,特别是9度抗震设防地区,仍然还是采用框架结构,但是这会导致柱截面过大,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效果,而且还会使建筑结构不够经济。但是如果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墙的结构,那么就可以满足结构体系,也可减小柱截面,满足建筑的要求,有效的降低结构的造价。

3高烈度抗震区建筑设计原则与结构设计原则与出现的问题

在高烈度抗震区建筑设计中,主要遵循五大原则。⑴首先是地基要稳。众所周知,一栋建筑的坚固与否,首先就要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地基。特别是在8~9级高烈度抗震区的地区中,在这段地区的建筑工程更加要选择有利的抗震地段。只有问问的抓住了地面,才能够在地震来临之时,不至于迅速坍塌,造成人员或是财产伤亡。⑵是需要周围的条件,合理的选择地基的基础类型。在高烈度的抗震区上,其城市和地区都是处于地震带上,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土质和地形情况都是比较多变的,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正确的选择地基的类型。目前比较熟悉的地基类型主要有桩基础、天然地基等等地基类型。在打地基之前,首先要对地基进行抗震验算,之后才能够比较容易的采取抗震的构造措施。⑶当地基打好之后,在建筑结束之后,首先要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成一个比较方正的状态,不能够有左宽右窄的现象发生。当确认无误之后,再对建筑物进行抗震验算检测,只有得到了最为合理的验算结果,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的措施。⑷建筑物在进行构造时,最为基本的就是建筑物不能够三家,必须要具备有良好的整体性,只有如此,其所浇注的楼板,放量以及框架和楼板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因为部分结构的错误导致整体遭受到破坏。

在高烈度抗震区的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原则主要有三点原则,⑴首先是在建筑物上不能够悬挂一些其他的附属物。在建筑物上悬挂附属物,特别是在还未完工的建筑物上悬挂,经常会因为附属物悬挂的不够牢靠,从而导致悬挂物因为各种主观或是客观的原因造成落下等情况。但是如果在建筑物上一定要悬挂附属物,那么附属物就必须要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相连,这样才能够避免在高强度地震时出现悬挂物掉落的现象。⑵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应当尽量远离危险地带或是危险物品,例如火山地区或是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旁边。一遍在地震发生时,造成二次伤害。⑶建筑物本身的负重就要少,这样才能够坚强建筑物本身的自重量。因为只有地震的作用力越大,其所吸收的地震力也就越大,其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害也就越大。

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七项最为重要的问题:⑴在进行建筑之前,首先就对抗震区的地质遗迹沿途的工程资料了解和收集的不全,在进行设计时就缺少辅助资料。⑵对于结构的平面布置,常常会出现地基稳固,但是房屋的建筑外形不够对称也不够规则,质心偏心大等问题。⑶在进行建筑时,发现在每一个结构单元中都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给受力和日后的维修造成极大的不便。⑷建筑物的底框往往计算的不够准确,超过的了上层的建筑。⑸由于本身就对周围的资料收集的不是非常准确,因此对于抗震设防标准掌握的也是十分不精准;⑹一般对于高烈度抗震区的建筑物都是有要求的,但是一些设计和施工人员对于这些要求往往都是十分模糊。⑺在对建筑物进行建筑时,对于其抗震构造的布置就选择的不恰当。

5高烈度抗震区建筑结构中问题的协调办法

其处理办法主要有四项,分别是:⑴首先就需要协调好建筑与结构的关系,只有满足了建筑功能的要求,才能够做到经济合理的施工。⑵处理好当地地基与土层的关系,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重视高烈度地震区的建筑造型,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稳兼顾;⑶在进行建筑时,要重视对于建筑物地形的选址勘察,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房或是厂区在勘察结束后,进行规划设计,且合理的选址勘察还可以节省工程造价。⑷加强对于高烈度防震的区域砖瓦住宅的安全控制,否则一旦发生大地震,也可以尽量的降低灾难后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高烈度抗震区的建筑与结构原则中所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和探讨,将原则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协调办法。而这些办法在高烈度抗震区都是比较适用的,希望这些办法能够给广大施工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一个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浦沪军.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中双向板承载能力安全性等级的评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4) 22-23

[2]屠祖国.异型柱框架结构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2011(26) 12-13

[3]白代春.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优化及程序设计[D].重庆大学.2011

上一篇:浅谈企业创新管理与实践 下一篇:试述大比例尺数字成图系统在矿山地形测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