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育视角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时间:2022-04-07 07:12:44

试析德育视角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摘 要: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信服、敬仰与奉行。深刻认识到道德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要认识到道德信仰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缺位的问题。道德信仰教育缺位引起的危机促使了人们对德育教育的反思,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德育视角;道德信仰;教育

一、对道德信仰的理解及其基本作用

对道德信仰有不同的理解。 德育教育对道德信仰的理解,是围绕着“善”,“良心”,“德行”展开的。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的涉及到对道德信仰的教育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及的“善”、“良心”等问题外,还涉及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是影响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的设定和追求的问题。道德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坚固的特征,要对它进行重塑很困难,它涉及到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在里面,及时对年轻人进行树立道德信仰的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道德信仰的一个基本作用是:认识、领悟道德的价值,特别是道德的社会价值,并会产生一种自觉维护道德秩序的力量,高尚的道德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正能量,扬正气压邪气有重要的意义,反之要是一个社会,没有道德秩序和道德的力量的引导约束,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层就会面临倒塌,人的兽性将会压倒人的社会性,人就不会得到社会的引导而获得道德人格,也就树立不起道德信仰。

让人有道德信仰就要解决人及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及人为什么要树立道德信仰的问题。 对于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努力,也提出各自的答案,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康德从道德与人自身的存在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道德之于人类的意义:它使人真正成为目的,使人有尊严的存在。社会契约论者提出了道德的价值:能使理性自利的个体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即只有放弃对自我利益的无限制追求,接受道德准则的约束,才能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的满足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个体的美德是获得“好生活”、“幸福的生活”的观点。以上这些仅仅是理论的探索,但是道德信仰不仅仅是理论的东西,它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信仰是意志、情感和行动的混合体不是单单靠理性、意志、逻辑分析论证就能形成树立的,而是要有情感体验的付出及认可才会对某种道德的确认和信服从而树立起信仰。

树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真正推动人从道德要求到实施道德行为的转变。从历史上看,推动人道德信仰内化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方式有多种,西方的做法是依靠传统的、有宗教色彩的理论体系促使人们树立起道德信仰,而这种道德信仰是通过有神论来支撑的,在神的背景下实施各种道德行为。西方的做法暗含着一个观点类似我国的“人之初性本恶”的看法,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与道德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认为人不能仅凭自己的自我调节、控制就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也就是说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持,规范要求和人的实际行为之间就会出现一段距离,只有神的要求和监督下才能实现道德自律,使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行为。在东方,道德的自律和实现更多的是依靠内省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内省及对现实世界关注实现道德内化、内省到道德外化为行动的转变。

二、我国当前道德信仰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相互冲击、影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之下,人们对精神、信仰层面的关注和追求热度降低,不少人变得缺乏信仰,或者只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东西,对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缺乏兴趣,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常见的现象是:对道德信仰的淡漠与缺失、道德情感的冷漠与麻木。道德信仰的缺乏常常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式体现出来,表现为对理想、信念敌视及不尊重,以消极的、戏弄的办法来对付崇高、美好之类观念的教育,不愿意遵守道德规范,采取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态度,造成心灵空虚,道德信仰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弱。这种现象的引起人们对德育及德育效果的忧虑:当今的德育教育是不是处于一种失效的境况,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德育教育是否还能很好完成其任务。

当今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是:信仰教育不到位,抓不住重点,偏离人本身情感需要这个关键,致使效果弱化。当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把德育教育当成一门知识、学问来教和学习,没有看到德育教育是对人内心的影响和塑造,是对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信仰的培养和树立,忽略了人的情感和内心的体验,没有情感和内心体验认可的支撑,德育教育是走不远的,道德规范就不会得到很好执行,就难以收到预想中的效果。有了道德及道德信仰的有关知识,人们可以推出道德及道德信仰的合理性、正当性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符合社会潮流的,但是并不会就此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及树立起道德信仰。道德及道德信仰从来就不是靠学习、灌输能树立起来的,也就是说道德及道德信仰不是单单的依靠相关的知识增多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形成树立起来的。而当今高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理念的教育、灌输,轻对学生品行的关注及缺乏相关的有效办法和手段,甚至会有对学生品行培养漠视的情况,从而产生所谓的“有才无德”现象

三、德育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培育

人没有了信仰,精神就会空虚, 要是德育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有效去培养、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信仰,各种危害人的思想观念就会乘机出来“满足”人们的填补人的精神空虚,抢夺人的思想阵地。因此,克服德育教育中道德信仰教育弱化、缺位的问题,有效树立、培育人的高尚道德信仰及品行,是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做到两点:第一,克服重说教、灌输,轻感情体验领悟的教育模式,加大健全情感的养成与培育教育力度。人的情感是支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情感与各种信仰形成有着重大的关联,情感本身是促成树立道德信仰的重要因素,道德信仰的树立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情感的形成的过程。情感的形成不是单靠单向的“教”如宣讲、灌输、说教等方式能产生形成的,而是通过多向“感”如感受、体验、感化方式形成。所以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加强情感体验方面的教育,有情感介入才能真正树立起道德信仰。增加受教育者的情感的领悟体验,培育发展正能量的情感,才能给确立道德信仰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撑。第二,解决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问题,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能,把幸福生活观与道德信仰的教育与结合起来,可以解决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问题。 因为人生信仰及道德信仰等形而上的问题追溯本源都可归结到幸福的问题,幸福对于人是一个具有终极的、本源的不可回避具有动力源的渴望与追求。我国传统文化是基于善恶相报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信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基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得出的意愿。 “善恶报应”机制把人的行为与其结果一一对应是我国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的认可的道德大厦的基石,同时也是人们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源之一,也就是说在这种道德语境中,善的道德行为应有幸福的、好的结果作为报酬,反之说作恶、无德必将受到惩罚,这样会强有力地促成人们对美德的遵守、接纳直至信仰。有论者认为,当前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善恶因果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或紊乱,存在好人不得好报,恶人长命百岁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对道德教育及道德信仰的怀疑。

当今我国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重新树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和信心,重塑道德的善恶因果律。从制度层面建立起有效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机制。而从德育方面看,要善于将道德教育结合幸福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是推动学生树立起德性是人应该去争取努力的,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深刻观念。虽然对于幸福的看法历来不一,莫衷一是;虽然这个世界充满声色犬马等可以使人感官产生直接的快乐感受;虽然这个世界还存在善恶不分,坏人得志现象,但是我们要分清主流看到希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德才能获得幸福的观念,懂得真正而持久的幸福是建立在善和德行基础上。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SBD13YB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卢喜朋,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汽车服务过程中顾客异议处理技巧研究 下一篇:浅谈戏曲打击乐的功能与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