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机电一体化“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4-07 12:51:09

探索高职机电一体化“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利用学校、企业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工"和"学"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一是教学场地、实训条件受限。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因教学成本极大、经费条件有限,其规模仅可满足机电一体化学生日常教学和实验,对于满足全部专业学生实习而言条件还有所欠缺。二是课程设置面广与专业知识要求的矛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类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和范围广泛,开设的专业课程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开设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课程。这样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知识断档。如果开设课程过多,而有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那么,学生就要花费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办学目标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方案的构建

1.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中,从培养学生、加工产品、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合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密切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具体校企联动形式是:一是人员通道: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并兼职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锻炼,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训练;二是信息通道: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工艺调整实训项目和内容;学校为企业的技术、工艺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技术通道:学校请企业为实训车间建设、设备的选型和研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的仪器设备、技术可以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和借鉴,教师帮助企业及客户进行技术培训。

2、校企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注重产学结合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本地区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室,使实训室成为教师掌握新技术的交流平台,成为生产企业的培训平台,成为公司的客户与员工的培训平台。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社会并很快适应社会,它与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构成一个系统,目标是培养人才,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因此,校企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其他课程一样,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考评等方面。

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构建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与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建立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②制订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③制订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体系;

④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配套的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人才市场需求,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设计创新技能等子目标,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表达、协调沟通能力等。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设备、电机拖动、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等。专业技能包括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维修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设计与创新技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训,又有专业实训;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需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设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构建成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定期派骨干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2)教学模式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模式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此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建立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个实训室,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不断探索、创新办学新模式,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双赢"发展。

4、管理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协调、教学组织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5、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年学生以技术工人身份顶岗,了解机电产品工艺和流程,及企业的职业环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生在暑期到制造企业顶岗实习,初步了解制造企业,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

(2)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有选择地到制造企业的相关部门实习,以工程管理者身份跟班顶岗实习,参加和生产组织与管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下一步需要学习的内容,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考核。

(3)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以企业试用员的身份独立工作,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不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同时,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赵志群 清华大学出版社

《摆脱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的思考》 陈水生 成人教育

《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周大农,戚亚光 教育与职业

作者简介:毕国芳,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

上一篇:法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下一篇: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其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